4月6日,农药概念股沙隆达A(000553,SZ)发布2016年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18.55亿元,同比下降14.53%,净利润为-7449万元,同比下降152.52%。这也是该公司时隔10余年后,再次出现亏损。
每经编辑|鄢银婵
每经记者 鄢银婵 每经编辑 姚治宇
监管层针对农药泛滥的一系列重拳出击已令部分相关上市公司业绩承压。
4月6日,农药概念股沙隆达A(000553,SZ)发布2016年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18.55亿元,同比下降14.53%,净利润为-7449万元,同比下降152.52%。这也是该公司时隔10余年后,再次出现亏损。
有分析认为,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重视力度不断加强,包括农业部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方案;同时,农药化工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也与日俱增,分别从需求端和成本端给农化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6年末开始,农化行业正呈现出了景气回升的态势,这也给沙隆达A等企业带来了希望。
时隔10余年再现亏损
沙隆达A主要从事农药、化工产品及其中间体的制造和销售及进出口贸易,主要产品为农药化工产品。据2016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55亿元,同比下降14.53%;净利润—7449万元,同比下降152.52%。这也是其时隔10余年后,再次出现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在农化行业整体疲软的大背景下,沙隆达A并非唯一业绩下滑且亏损的农药上市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4月6日,A股20家农药概念上市企业中已有18家发布2016年相关业绩公告,其中10家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14家盈利,4家亏损。
有分析认为,农化行业的下行同政策趋紧有一定关系。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农业部出台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2017年3月7日,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2016年我国首次实现农药“零增长”目标。
中国农资网负责人袁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农业生产环节受到环保压力比较大,投入环保的成本也比较高,相当一部分的农业生产资料的成本上扬,而后端的农产品随着市场行情走,一部分农产品价格下滑,农业投入的效益没有那么高,所以行业不太景气。”
事实上,来自环保的压力在沙隆达A2016年年报中也有所体现。其在年报中表示,随着新《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农药化工企业安全环保监管趋严,特别是中央环保督查的力度加大,环保措施不达标企业纷纷停产或停产整顿。2016年该公司停工损失为5740万元,同比上年大幅增长152.90%。
袁强认为,“环保不达标的,过去偷排偷放的都被停工了,而且这个压力会一直持续下去。”
此外,沙隆达A也表示将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综合治理,严格执行新《环境保护法》,确保达标排放。同时,在环保设施、三废治理等方面的将会产生支出,从而对公司的盈利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
主营产品毛利率下滑
过去两年农药行业低迷,沙隆达A主营产品接连出现毛利率下滑。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多年来位列沙隆达A营业收入的第一把交椅,在2016年贡献了80.56%的营收。但2015年以来,其营业收入与毛利率均呈现下滑趋势,毛利率仅为15.65%。两年间,其营业收入分别下滑35.87%、22.27%;毛利率下滑7.93%、6.24%。
而第二大主营产品基础(氯碱)化工产品自2015年来虽然营业收入大幅提升,但产品毛利率出现断崖式下跌,2015年毛利率下跌25.79%,仅为4.16%;而到了2016年,这一数据仅剩1.87%。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已公布2016年年报的农化企业中,沙隆达A主营产品的毛利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
以农药占营收比重为62.66% 的联化科技为例,2016年主营产品农药毛利率为38.83%;此外,利民股份、利尔化学等农药行业毛利率均保持增长,分别同比增长3.59%和0.91%。
从2016年末开始,农药行业呈现出了景气回升的态势。沙隆达A发布2017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盈利5500万元~6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5.79%~648.13%。
引人关注的是,部分大宗农药品种的原药价格也有较大涨幅。除草剂中的百草枯、草铵膦、草甘膦,杀虫剂中的啶虫脒、吡虫啉、毒死蜱等价格均出现较大涨幅,最大涨幅接近翻了一番。“原药价格上涨,农药企业的成本升高,后端的制剂肯定也要涨价。但制剂价格没有可比性,各个厂商有自己的价格体系,大致也是在上涨。”袁强表示。
沙隆达A的主营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工产品制造业中,材料费(采购成本)占据其营业成本的71.40%,原药涨价是否会对其盈利水平产生影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次致电沙隆达A欲了解详情,电话无人接听。
(实习生陈月花对本文亦有贡献)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