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1月发布“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体系框架”之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汽车研)再次就指数工作的开展进行了说明。“经过这几个月的试验,目前已经完成了16款车型的安全指数试验,后期将按照每年两批,每批5个到8个车型的速度继续开展下去。”中国汽研副总经理万鑫铭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袁园
每经记者 袁园 每经编辑 姚祥云
随着商车费改的逐步深入,汽车保费的“一车一价”成为保险机构共同探索的方向。由于国内没有详细的汽车安全指数说明,所以给“一车一价”的实现带来了种种困难。
自去年11月发布“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体系框架”(以下简称指数)之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保协)联合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汽研)再次就指数工作的开展进行了说明。
“经过这几个月的试验,目前已经完成了16款车型的安全指数试验,后期将按照每年两批,每批5个到8个车型的速度继续开展下去。”中国汽研副总经理万鑫铭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以后可能会采取跟车企联合的方式进行安全指数试验,调动车企的积极性,也加快推动指数的落实。
四个维度提升汽车安全
随着汽车产品和服务消费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达1.94亿辆,净增2212万辆。随着汽车产销量的迅猛增长,汽车保险服务消费发展迅速,中国车险保费规模居世界第二。
在汽车消费逐步发展的当下,市场对车辆安全技术水平和保险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商车费改推行之后,车险保费的“一车一价”模式成为很多财险机构探索的方向。但就国内而言,虽然汽车产品的数量和保费规模都在增加,但是与之相关的可供险企参考的数据却不多,甚至没有成形的体系。
在此情况下,中保协牵手中国汽研联合发布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体系框架”,测验国内不同车型的安全系数,为保费计价提供行业基础。
据悉,该指数体系共包含: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车内乘员安全指数、车外行人安全指数和车辆辅助安全指数等四个维度。分别从汽车保有环节的财产风险、人身风险等方面,以指数为呈现形式,将汽车产品隐性特征显性化和定量化,从汽车使用者和保险的角度客观评价车辆的安全特征及使用经济性。
“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主要是参考RCAR低速碰撞测试规程,评价维度是受损程度和维修成本;而车内乘员安全指数则主要是参考IIHS高速碰撞试验测评规程,评价维度是参考了车内人员伤害、车体结构和车内人员运动。”万鑫铭介绍,四个体系分别参考了不同的规程,保证安全指数的全面性。
中国汽研还在现场进行了小偏置碰撞的试验。“小偏置对车内人员的致死亡率达到45%,是汽车伤亡事故死亡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万鑫铭表示,小偏置试验评价维度主要参考人身伤害、结构强度和运动状态这三方面。
将按照每年10~16辆的节奏进行试验
自去年发布框架以来,中国汽研就开展了相关方面的试验研究。“目前已经完成了16款车型的安全指数试验,后期将按照每年两批,每批5个到8个车型的速度继续开展下去。”万鑫铭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以后可能会采取跟车企联合的方式进行安全指数试验,调动车企的积极性,也加快推动指数的落实。
据记者了解,前期,中国汽研主要是自主购买不同车型来进行汽车安全指数的试验,成本投入方面较高。为了保证试验的持续性和不同车型数据的收集,中保协和中国汽研将采取跟车企开发商合作的模式,将指数的试验内容发给车企,由车企自己开展安全指数试验,中国汽研派专业人士进行指导。“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让车企参与进来,共同完善指数内容,给消费者和车企开发商提供参考数据。”万鑫铭认为,安全指数的收集和完善,不仅可以给险企带来保费测量参考依据,还能让车企完善技术、改善产品,让消费者在挑选汽车的时候有更多的参考依据。
“目前,国际一些发达市场从保险角度进行汽车安全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如欧洲国家,早于中国几十年开展相关研究,我们需要学习此类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朱进元强调,国内需要学习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中国保险行业需要开展相关安全指数研究,而保险公司出于经营成本和风险管控的需要,也在开展汽车事故原因的统计分析,研究汽车安全设计新技术,从而促进汽车安全性能的提高。因此,希望对接保险与汽车行业在汽车安全技术研究领域的多方面需求,携手并进发挥好各自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共同助力汽车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