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西安荣膺“中国第三城” 它紧跟京沪的原因……

    粉巷财经 2017-03-27 14:09

    西安这座中国传统文化的“首善之都”,在盛唐一别的千年之后,正站在风云际会的时代风口上,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

    每经编辑 方秉文    

    一直觉得,当代中国城市的竞争话语体系中,西安的地位是比较超然的。单论人口、GDP、腹地等经济指标,西安比不过成都和重庆。

    但是,中央政府在西安的发展定位方面,对这座城市的关注力度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更是继京沪后中央明确要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第三城。

    给予的西安如此厚爱,并非是这座城市的经济贡献度,而是它厚重的历史沉淀和文化氛围——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中国城市的定位中,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西安则是文化中心。譬如,近期国家重大文化活动不断落户西安——央视春晚、央视元宵晚会、西部文博会、央视中秋晚会、丝绸之路电影节、中国艺术节、全运会……

    事实上,这类国家重大文化活动濒濒落户西安,其背后的信号意义极强。

    上述现象的出现与“一带一路”“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等国家战略要求有着诸多联系。可以说,西安这座中国传统文化的“首善之都”,在盛唐一别的千年之后,正站在风云际会的时代风口上,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

     


    为何说它是中国第三城?

     

    漫步大唐芙蓉园,亭台楼阁间绿树成荫,林荫道上游人如梭……

    这座依唐代皇家园林式样复建的园林,自2005年开放以来,成为西安追溯唐文化的重要载体,先后接待过德国总理默克尔、前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等几十位政要。


    〡中秋晚会选址西安大唐芙蓉园  拍摄:西安瑞儿

    大唐芙蓉园近期焦点落在了2016年中秋晚会上,2016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选址于此。这场备受全球华人瞩目的中秋晚会,一改往昔在风景旖旎之处或赏月胜地举办的风格,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首善之都。事实上,央视中秋晚会在选址方面的变化,与中央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有着诸多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构建文化强国的论述中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事实上,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战役中,中秋晚会和西安都是两个无法逾越的主体。

    首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秋节,以及央视中秋晚会,可以说是全球华人瞩目的焦点。而十三朝古都西安,更是全球华人追寻中华历史,探究中华精神的寻根之城。

    中国每一座城市的气质都大不一样,它都会有自身的一个定位,但其实,这些标签在不同的城市身上或多或少都可以套用。然而,对西安而言,它的标签是具备唯一性的——中华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塑造了这座城市的性格,也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首善之都。

    中央政府在西安的发展定位方面,对这座城市的关注力度仅次于北京和上海。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中对西安的定位是“国际化大都市”,这是中央政府继北京、上海之后定位的第三座国际化大都市。

    给予西安的如此厚爱,并非是这座城市的经济贡献度,而是它厚重的历史沉淀和文化氛围。而十八大后的西安,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中有着诸多作为。

    单说2016年,除夕夜央视春晚西安设分会场;中国第八届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会址永久落户西安;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将于9月19日在西安举办;之后还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亦是将西安作为主会场。

    从上述国家重大文化活动中,始终贯穿着两条国家战略主线——“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而在这两个重大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具备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建都史的西安是不可或缺的。

     

    它是中国文化传承的祠堂

     

    西安,它的存在如同一部活着的史书,字里行间跳跃的是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浩瀚的文物遗存,为其攒下“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这是国内其余城市仰望而不可及的。常言说百年历史看上海,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要看西安,唯有“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祠堂”才足以诠释此城。

    回溯到此处,也能解释西安为何能够在全国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定位的第三座国际化大都市。

    在文化强国战略中,中华传统文化是被提及的次数最多,更上升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的高度,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西安这样一座城而言,在国家战略的框架下,如何对文化资源延伸,做好产业拓展和继承创新呢?答案其实有章可循,梳理西安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西安曲江新区的系列举措,可窥全貌。

    譬如,徜徉在西安南门城墙外,护城河碧波荡漾、画舫游弋……


    〡西安城墙南门——古城的"会客厅"  来源:无何有设计

    这种场景的出现,源自于西安南门城墙区域的改造工程,使南门城墙区域形成了文物保护展示、护城河历史风貌游览、南门区域立体式交通和南门城墙文化旅游活动四大体系。

    这次改造,大大提升了南门盛唐迎宾仪式的品格。譬如印度总理莫迪的首次中国之行,便是在西安南门城墙开启——在南门礼仪文化广场,莫迪获赠通关文牒和“金钥匙”,并在带有浓厚盛唐元素的迎宾仪式中“入城”,登上城墙游览结束后,莫迪也在微博上盛赞西安之美。

    迄今,西安南门迎宾仪式已成为诸多国际政要访问西安的重要环节,俨然跃升为“文化国门”。按照曲江新区的规划,其还将以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为核心,把城、河、林、路、巷、市综合规划,启动唐城坊和皇城坊两大历史文化街区建设。

    此外,还将建设丝绸之路文化合作区,主体项目有大明宫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永久会址)等。丝绸之路文化合作区的启动,将为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巩固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文化地位。

    事实上,无论是城墙区域的改造,还是丝绸之路文化合作区的建设,都是对历史资源的继承和创新。

     

    文化首善之都的时代使命

     

    〡西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  来源:百度图库〡

    每一座城市,每一个阶段的历史定位,皆源于时代交汇赋予的重大使命。

    21世纪初期的中国,处于一个重大转折的历史时期。金融危机打破了“西方消费、东方制造”的模式,整个世界的经济处于重构阶段。过往三十多年经济增长方式亦发生很大的变化,亟需我们开辟新市场,调整对外开放模式。

    上述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应运而生。“一带一路”宏大叙事背景下的西安,在丝路经济带推进过程中,无疑被赋予了“融合”的使命。

    承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融合”这一国家使命,在“陕西自贸区”定位中有所体现——“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

    定位对陕西自贸区赋予的四项重任基本都与西安有关,譬如加大门户城市开放力度、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皆指向的是西安。而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方面的要求,则是建立在西安与中亚之间的人文、经贸往来的基础上。譬如,9月19日于西安召开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以“发展中的电影,多样性的文化”为主题,侧重反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的电影和文化。显而易见的,电影节是媒介,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才是立意重点。

    事实上,西安与中亚国家的经贸、人文交流也获得了反馈——哈萨克斯坦国际一体化基金会在西安设立代表处,推动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在教育、文化、商务、旅游方面的合作。该基金会现任主席为哈萨克斯坦前总理捷列先科。

    “一带一路”战略推出后,对占据地域优势的西北城市而言,谁能在“丝路沿线国家”融合的竞争中力拔头筹,获得国家战略的认可?沿线的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省会城市均有系列动作。然而,本次自贸区的批复过程中,可以说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上认可了西安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所做的工作。同时给予先行先试的权限,要求探索出“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新模式。

    这对西安而言,可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如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首善之都的优势,探索出与丝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新模式,促进融合进程,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这将会是一个庞大命题。


     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

    可以说,西安已经成为了中国在外国人眼中除了北京外必去的一座城市。而如今,在“一带一路”战略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西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

    第一个机遇期: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机遇。

    在有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阐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作用异常器重,将其上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层面上。

    这对西安而言,如同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一般,处于时代和机遇的重大交汇期。凭借西安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份量,结合自身优势,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发展走势,既要做好继承,还要做好创新,致力于打造好中国传统文化的首善之都,这是契合中央整体战略布局的。

    第二个机遇期: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重任。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中国突破性、全局性的长期战略,可以说是中国未来经济生活中的绝对热点。这项战略目标的实现,前期是政策沟通和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启动,紧接着是道路联通和贸易畅通、货币流通,而民心相通则是贯穿始末的。

    事实上,民心相通取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几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中——努力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对西安而言,这两点正是其优势所在。

    第三个机遇期:中华文化继承和创新背后的产业机遇。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还有诸多的空间可挖掘,特别是对西安这样一座历史、文化、文物资源富集的城市来说,更是面临着一次重大产业机遇期。创造性发展更多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实际上,西安在文化产业领域可以发挥的空间异常广阔,如何在创造性的发展?上一轮的竞争中,西安打造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西安曲江新区,那么在新的一轮文化产业发展竞争中,如何把握住国家重大战略转型机遇,推陈出新,脱颖而出?这既是西安的机遇,也是西安的考验!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讲述〡西安和杭州官员的差距在哪里?一个创业者的感慨……

    下一篇

    华北多地水泥陆续开窑复产 京津冀熟料供给回升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