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生产效率低位徘徊、庞大的货币刺激负面影响逐步显现,以及全球范围贫富分化不断加剧等深层次矛盾并未缓和,2017年全球复苏将非常缓慢、波折。
每经编辑 李彪
每经记者 李彪
全球经济在2017年将以“龟速”前进。中国在结构性改革激发经济效率回升之前,经济下行恐仍未触底。
3月25日,太和智库召开“太和观天下:2017年度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展望”专题新闻发布会并发布研究报告。
张超、张家瑞、刘义华三位太和智库研究员在对2016年全球经济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撰写了《迎接“龟速”的全球经济——2017年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展望》(以下简称报告),分析2017年全球经济和金融走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发布会现场了解到,虽然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遭遇债务和效率等问题的影响,但相对于欧美、日本等主要经济体而言,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仍然较为乐观。
今年中国加息概率较低
2016年全球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周期不同步明显加快,全球政策不确定性风险显著提高。
对于2017年全球经济走势,报告认为,虽然较最困难的2015年有回升和复苏迹象,但由于全球生产效率低位徘徊、庞大的货币刺激负面影响逐步显现,以及全球范围贫富分化不断加剧等深层次矛盾并未缓和,全球复苏将非常缓慢、波折,且金融市场的动荡也会加剧。
全球经济在2017年将以“龟速”前进,其中,中国在结构性改革激发经济效率回升之前,经济下行可能仍未触底。
通过对债务问题影响投资、提高企业效率是破冰关键、国际贸易面临挑战、警惕PPI上涨“后遗症”等方面进行分析,报告认为,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2017年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会比2016年更大。
报告指出,许多其他客观变量的变化也将越来越不利于中国宏观经济的调整。首当其冲的是原材料价格在2016年大幅上涨,虽然由此适当改善了上游行业的盈利能力,但随着价格传导机制的转换,CPI上涨也可预期。由于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主要因为预防性补库存,而生产端产能过剩的现实没有改变,全球经济也将相对低迷,所以这一轮PPI上涨不会持续太久。
报告强调,前期PPI的上涨已经造成成本推动型CPI上胀,这是目前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的情况。
在对未来经济表现、货币政策等作出预测时,报告认为,主要包括在生产效率和债务问题改善之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难见起色;中国货币政策将稳中趋紧,2017年加息概率较低,但会通过更严格的监管和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引导金融部门去杠杆;人民币汇率在2017年下行压力减小,年内下挫幅度预计小于3%。
鉴于此,报告在提出的投资策略中建议:中国债市仍将处于“阵痛期”,但不会出现系统性危机,中国债市信用利差确认前,建议选择高流动性利率产品;中国A股市场将迎来机会,但“牛市”不可预期且须警惕踩到个股雷区,上半年经济惯性上升期可参与。
中国企业债务规模存在风险
张超说:“(2016年中国)经济数据在全球其他经济体横向来比较算是比较不错的,但是我们经济核心的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主要也是4个字:债务、效率。”
报告介绍,中国的债务问题集中于非金融企业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两大块。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扬撰写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2015年底负债率高达156%;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规模118.8万亿元,为GDP的167.6%。即使按照156%的结果,中国的企业债务规模依然是全球第一,占全球企业债务规模的1/3左右。债务的快速累积已经严重拖累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而在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上,今年3月,财政部部长肖捷在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为27.33万亿元,依然在上升。
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部北京主管周文渊称,根据2016年以前的统计,地方政府债和中央政府债务占GDP比例是60%,比较低。当时比较担心的是企业类的债务,比例一直很高。到2016年以后,,结构上有了一些变化。因为有地方政府债置换之后,债务局面在改善。去年置换了差不多6万亿元,今年预期可能还会有5万亿~6万亿元的规模。
周文渊认为,当前金融市场最急迫的,金融机构、监管机构最紧张的债务问题还是在企业。除了总量上很高之外,最近几年企业债融资增长非常快,每年都有约10万亿元的增长。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