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骗补问题,财政部高度重视,已经对部分骗补企业进行了公开通报,依法从严处理和处罚,已经追回骗补资金和罚款约23亿元,并且对有问题的车辆不再补贴,对闲置的车辆也暂缓清算。
持续了一年多的新能源车骗补调查,在今年再次迎来一轮新政风暴。3月7日,针对新能源汽车骗补问题,财政部部长肖捷表示,财政补贴资金不是“唐僧肉”,对骗补问题,财政部高度重视,已经对部分骗补企业进行了公开通报,依法从严处理和处罚,已经追回骗补资金和罚款约23亿元,并且对有问题的车辆不再补贴,对闲置的车辆也暂缓清算。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资金未来也有望由事前拨付改为事后清算。
骗补猖獗已经成为阻碍新能源发展的毒瘤,工信部继2016年12月开出首份新能源骗补罚单之后,今年2月4日,工信部针对新能源汽车骗补企业再开新罚单,公布了对7家骗补车企的行政处罚决定。这也是继2016年12月份处罚首批4家骗补车企后,工信部开出的第二批骗补罚单。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在首批4家企业被罚后,一份涉及93家企业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骗补”和违规谋补名单》就开始在业内流传。业内人士认为,这份名单有相当的可信度。尽管名单来源未知,但涉及企业多达93家,违规车辆76374辆,涉及金额共计92.7亿元之巨,诸多信息令人瞠目结舌。不管这份名单真与假,骗补已经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造成了一定的杀伤力。由于骗补问题的爆发,各地新能源目录重审,地方补贴也一再推迟,导致2016年第一季度新能源车产销齐跌,直到4月才有所复苏,浪费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骗补之所以涉及金额巨大,涉及面之广,不得不说这口“唐僧肉”太容易下口了。其实骗补车企的手段都非常低劣:倒卖空壳车,先生产一批“合格”的新能源车,卖给自家成立的租赁公司。然后回收已卖车辆的电池,装在新车上卖给租赁公司。通过“同一块电池,反复安装在新车壳上”骗取补贴;先得补贴再产车,比如车企规划出生产10辆新能源车,但实际只生产了7辆,但是补贴的诱惑实在大,怎么办?当然是先找关系把那3辆车的行驶证办了,把补贴拿到手,再慢慢生产那3辆;直接造假,某些车企为不存在的新能源车办理行驶证就能获得补贴么,何苦还要投入成本生产车辆?所有采购、生产资料一概造假,合格证也造假,直接骗取合格证,补贴自然就到手。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的话说,某些骗补的新能源车企“不以为耻,不以为罪”。骗补车企能够凭借投机取巧获得利益,这不禁让一些兢兢业业研发、生产新能源车的车企动摇发展的决心。“创业十年忙,不如炒套房”,骗补对企业家的伤害不亚于此。
不过,这口“唐僧肉”吃下了可不好咽。随着相关机构的不断重拳出击,显示出了国家高度重视和严肃处理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的态度和决心。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两批共计11家车企的处罚相继落地,意味着打击新能源车骗补,进入处罚执行期。与此同时,工信部部长苗圩近日就新能源车骗补问题也谈道:“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对于骗补行为是零容忍的。今年会从两方面针对骗补采取措施,其中之一即为研究2020年政府补贴全部退出后的替代措施,目前考虑用传统汽车的油耗、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的积分建立交易的制度,并已在网上征求意见。”
有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积分制度是效仿美国加州的ZEV(零排放车辆积分制度)。相比起资金的扶持方式,积分制度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制度下,将促成车企之间的良性、公平的竞争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洗牌。而随着2016年行业整顿的完成,市场调整期已然过去,新能源车市场已进入利空出尽、利好逐步兑现的时期。将骗补的毒瘤割除,让新鲜细胞焕发生机,这才是我们期待的零排放、无污染的新能源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