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斌指出,由于部分资管产品互相借用“通道”,产品互相嵌套、交叉持有等,如果剔除重复计算因素,我国资管业务规模约为60万亿元左右。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姚祥云
目前国内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规模已超百万亿元,催生大量投资需求,资管行业同步迅速发展。
3月9日,银监会召开第97场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民生银行副行长李彬介绍了该行的资管业务转型。
两会期间,央行副行长易纲表示,大资管的管理办法正在研究之中。
上述新闻发布会上,李彬表示,目前资管业务监管归属不同部门,不同监管部门的法规、相关规定不太一样,因此,目前统一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是非常必要的。
将把FOF、MOM作为重要资产配置方式
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金融业资产管理规模近90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26.3万亿元、基金专户16.5万亿元、信托计划15.3万亿元、券商资管计划14.8万亿元、公募基金8.4万亿元、私募基金5.6万亿元、保险资管2万亿元。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斌指出,由于部分资管产品互相借用“通道”,产品互相嵌套、交叉持有等,如果剔除重复计算因素,我国资管业务规模约为60万亿元左右。
民生银行副行长李彬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称,该行从五方面寻求资管业务转型。一是管理转型,开展独立专业化风险管理改革。二是盈利模式转型,推动盈利模式向非利差化转变,资管业务收入模式由利差收入向收取管理费模式转变。三是投资转型,站在全球视角推动投资品种大类化、多元化转变,加强组合管理,提升主动资产管理能力。四是产品与渠道转型,产品逐步回归“资产管理”本源,产品形态由预期收益型向净值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产品转变以后我们资管业务的利润模式不再是简单的利差形式,而有可能是以管理费为主的收益,有点类似于公募基金的盈利模式。”李彬称。
最后一方面是技术转型升级,将“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引入资管业务,提升客户需求挖掘能力和风险管理效率。
李彬还指出,该行也将建立以洞察力为导向的投资研究体系,支持大类资产配置,加强委外的管理,“要加强FOF、MOM的管理能力,把它作为重要资产配置方式。”
统一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很有必要
在大资管背景下,各类资管业务的发展打通了信贷、股票、债券、票据等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推动了混业经营和金融深化。
两会期间,央行副行长易纲表示,大资管的管理办法正在研究之中。
上述新闻发布会上,李彬也表示,目前资管业务监管归属不同的监管部门,不同监管部门的法规、相关规定不太一样,因此,目前统一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是非常必要的。
该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指出,在资管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因监管标准不统一而导致的监管套利、部分机构片面追求利润,承担过大风险等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信用风险范围扩大。部分受宏观调控限制的行业通过资管产品进行融资,资管机构则事实上承担了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不仅背离了资管业务的本质,而且增加了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二是,流动性风险上升。为了提高产品收益率,无论是直投还是委外等方式,利用“拆短投长”加大期限错配程度,一旦货币政策出现调整,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快速上升,不仅影响资管产品收益,而且会因流动性出现兑付危机。三是,杠杆率上升较快。监管部门对所辖机构资管业务的杠杆率有不同要求,在实际运行中,一些机构利用中间层、嵌套等方法变相扩大资管产品杠杆,加剧了风险程度。此外,资管领域业务交叉、不透明,容易形成风险积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重点关注和警惕。
温彬认为,大资产业务管理新规明确了同类业务适用同样的监管标准,防止监管套利,避免风险交叉传染。对监管部门而言,统一资管业务监管标准有利于掌握资管机构的真实风险组合和资产配置情况;提升监管政策的执行力和监管效率,防止监管套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资金脱虚向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