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基金,投资者应该如何挑选?或者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是不是所有的基金都值得广大基民去关注和购买?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蕾 每经编辑 肖鴻月
每经记者 李蕾 每经编辑 肖鴻月
这两天,理财不二牛(微信号:buerniu5188)的朋友圈被“公募基金总数突破4000只大关”的消息刷屏了。
大家纷纷表示,从去年6月初至今,公募基金从3000只激增到4000只,新增千只基金仅用时10个月,语气中充满惊喜和赞许。
不过,此前3000只已经足以让选择困难症的投资者“犯病”了,现在又增加了1000只,到底要怎么选才能买到适合自己的基金?基金公司为啥要发这么多产品,管理得过来吗?除了在新的“4000只”这个里程碑前狂欢,我们还应该思考什么,还能做些什么呢?
●突飞猛进的背后:并非公募本意?
虽然规模和数量屡创新高,不过平心而论,开年以来,新基金发行的情况算不上好。延长募集期限的比比皆是,新发基金用满三个月募集期限的也不在少数,这与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彼时,理财不二牛走访多家银行网点便已发现了一些端倪:这些银行的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多在推荐自家的理财产品,而对几个月前大力推荐的保本基金、债券基金等绝口不提。
一家大型国有银行资管人士坦言,理财和保险购买起点高、收益也有保证,有助于实现年后的开门红,因此对基金“基本没怎么推”。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基金发行的不振似乎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终端渠道对基金发行的制约有多大,这只是冰山一角。
在与公募基金高管和业内人士交流的过程中,多位人士表示,4000只基金这么庞大的数量“对市场和投资者来说确实没有必要”,并直截了当地表示“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在基金,主要是迎合银行等机构”。
这是公募们的推诿之词吗?如果对基金公司与银行的合作机制进行深入了解,会发现或许并非如此。
对于绝大多数基金公司而言,银行毫无疑问是其占比最高的销售渠道。用几位公募人士的话来说,有的占比高达80%以上,还有的则“主要都是通过银行卖出去的,直销渠道只有货币基金卖得好”。
而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的基金都能进入银行销售的“重点产品池”。正如一位大型公募人士透露的,如果没进重点池,相当于就只是成为银行客户端众多基金产品中的一只,根本不会有人买。而且即便进了这个名单,也是看理财经理重点推哪一只,“银行推得好和不好的,销量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那怎样可以成为银行主推的基金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背后公募与银行之间的生态链。上述公募人士透露,在新基金认购费方面,银行会有部分比例的分成,托管费也是一笔费用,基金管理费则是“第一年拿七成、第二年五成,所以肯定要发新的才有高收入”。
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发行新基金=高提成=银行积极性高=基金卖得好=基金公司规模、影响力提升=继续大力发行新基金”的模式,看似陷入怪圈,其实背后的逻辑也不难理解。
再加上去年疯狂涌入公募的委外资金和随之而来的定制基金潮,公募基金被这场洪流裹挟着实现了几连跳,在半推半就中站上了4000只的大关。
●基金经理:怀念过去做精品的时候
值得玩味的是,面对外界的一片喧哗,公募基金内部人士面对4000只基金的市场却是情绪复杂。有人忧心忡忡,有人略有微词,还有人干脆怀念起了之前的光景。
一位基金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真怀念过去做精品的时候”。语气中满是感慨。事实上,直到2009年,基金总数也不过557只,也就是说超过86%的基金是在2010年之后才发行的。
当然,说此前发行的基金是“精品”也并不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表现,而是与当前基金市场现状相比所得出的结论。
诺亚财富集团研究总监张岫告诉理财不二牛(微信号:buerniu5188),公募基金数量在近一年之内先后突破3000只达到4000只,主要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方面,委外资金的大举涌入(投债的为主);另一方面,基金公司为了扩大管理规模而大量增发新基金。
“从理论上说,只要市场有投资需求就可以发行基金,但是当前基金发行市场跟风情况盛行,基金产品同质化严重,实际上会造成投资者难以选择。”
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产品经理也告诉理财不二牛,当前基金数量庞大,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也严峻,“一方面,让投资者不容易区分出自己真正想投的、基金经理能给他们带来长期持续回报的产品;另一方面,压低行业利润空间、不利于行业持续向上增长。”
更难堪的是,虽然这种情况众所周知,不过基金公司却无力也没有主动性去改变它。正如上述公募人士所言,基金产品还是多以市场为主导,虽然知道很难做出创新的产品,但也因为市场的倒逼而不得不在近年大力发行新产品。
该产品经理半开玩笑地表示,虽然知道发行这么多产品带来的后果,但市场、投研都是“爷”,大方向肯定还是得听他们的。他想了想又补充说,“我们做产品的就是做好支持工作,一般(和他们)也不‘打架’。”
不过对于目前公募基金数量的看法,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张岫就进一步指出,长期来看,公募基金数量增长是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反映,也可以说是市场参与者机构化,资本资产走向成熟的一个指标。
“目前,美国仅投资于股票的基金(含海外及行业主题)就达15000多只,算上债基是2万~3万只,与之相比的话,国内公募还是有发展空间的。”
●4000只之下,可选择的不足1/3
分析了公募基金井喷背后的深层原因,现在我们还要解决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基金,投资者应该如何挑选?或者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是不是所有的基金都值得广大基民去关注和购买?
答案当然不是。挑选的第一步当然是要剔除掉缺乏投资价值的基金,理财不二牛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类:
1、小微基金、新基金。
正如济安金信副总经理王群航告诉理财不二牛的,根据监管要求,资产规模低于1亿元的基金、成立时间低于1年的基金,都不是FOF的可投资备选对象。“既然FOF不做,那么,广大散户也可以不做。”
根据不完全统计,按照这两个条件一筛选,可以直接剔除掉1000余只基金。
2、机构定制基金。
经过了第一轮“淘汰后”,接下来要排除机构投资者占比在90%以上的定制基金。根据最新的Wind资讯数据,2016年中报显示的定制基金还有将近700只,这部分也要加以剔除。
3、目前处于封闭的基金、国家队基金以及限购基金等。
目前因为额度的原因,大部分QDII都出现了限购的情况。经过前两步的剔除,这三部分基金的数量加起来仍然有数百只,再加上一些比较“边缘化”的基金如分级基金、保本基金和部分生命周期基金等,数量也在500只左右。
4、业绩排在后三分之一的基金。
根据王群航在其微信公众号上的表述,对于业绩排名中过往业绩表现不好的“绩差基金”,绝大多数不必关注,“这样又可以剔除至少700只基金”。
这样一步步过滤下来,剩下的基金大概也就是1000来只了,不足当前总量的三分之一。那这部分基金又应当怎么挑选呢?
张岫表示,选择投资基金,首先是判断其是否与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是否符合投资人的投资理财目标。之后,对于基金的筛选主要可以通过基金产品、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三个维度来考察,重点关注基金收益、风险、规模以及期限四个要素。
一位华南基金公司人士则“简单粗暴”地表示,选择基金的标准还是基金经理最重要。“所以我都是买自己家的基金,一旦这个基金经理离职了就卖掉。”
除此之外,大量公募基金的出现其实为FOF(基金中基金)的面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普通投资人由于时间安排或不具备专业投资知识等原因,可以选择投资FOF之类的母基金,让专业的管理人代替投资者在众多基金中选取优秀基金。
民生证券分析师也认为,公募基金产品的增多,一方面拓宽了FOF投资的可选范围,为FOF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愈加多样的基金产品,使基金公司产生内部整合需求,组建投资公司内部基金的FOF,有机会提升基金公司效益。
总而言之,要么自己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要么找更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帮自己打理,否则即便面前只剩下一千只基金也是很难做出选择的。
查看被动指数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以及货币市场型基金详细表格,请登录微信号理财不二牛(微信号:buerniu5188)回复关键词“4000只”查看。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