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两会特别报道丨成都:“核心带动”的国家使命

    瞭望东方周刊 2017-03-06 22:20

    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作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津的成都,正以雄健的步伐走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道路上。这座城市有着怎样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从一位普通成都人的故事说起……

    编者按:

    不沿江、不靠海、不沿边,这里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哨”;

    从直刺苍穹的“歼-10”,到叩问深海的“蛟龙”,再到探秘太空的“天宫”,这里的“智造业”享誉内外;

    带动一个省、辐射大西南、具备国际影响力,这里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而这也是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作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津的成都,正以雄健的步伐走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道路上。这座城市有着怎样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从一位普通成都人的故事说起……

    高珲家住成都龙泉驿,上班在德阳,每周往返一次。

    这名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川西采气厂的职工在成绵乐高铁上完成了他的“两点一线”,“平均半小时一趟,最短发车间隔仅8分钟,和在成都上班没啥区别。”

    2016年7月,大型水陆两栖飞机“蛟龙600”总装下线,王焱滨很骄傲。

    因为这架“国之重器”身上,有两大关键宝贝是“成都智造”,尤其是令其“耳聪目明”的通信导航系统中,有近20个设备是他所在的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科”)自主研发。

    高珲感受到的便利,王焱滨发自内心的幸福,置于中央赋予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国家使命和“核心带动”打造世界级成渝城市群的大格局之上,更显珍贵。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作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津的成都,如何激活和扩容城市的创新“家底”,加快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如何发挥“核心带动”使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如何构建内陆地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开放大通道?

    如今,距离中央制定《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已近一年时间。成都正面临周年考。

    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路两栖飞机“蛟龙600”。作为“眼睛和耳朵”的通信导航系统和机头是“成都智造”

    “成都智造”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6年7月23日,我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蛟龙600”总装下线,与大型民用客机C919、大型运输机运-20并称“中国大飞机三剑客”。

    除了作为“眼睛和耳朵”的通信导航系统,“蛟龙600”的机头也是“成都智造”。中电科总设计师王焱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仅“蛟龙600”的通信导航系统,就有近20个设备是中电科自主研发。其中,在“听力”构建上,“蛟龙600”实现了“无线电接口的全数字音频”等多项创新突破。

    “此类国家重器的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因何能‘花落成都’?”在王焱滨看来,“成都的人才供给为这个领域提供了很好的支撑。”“蛟龙600”团队的骨干研发人员,此前亦是“C919”大型客机关键部件研发的核心研发主力。

    从直刺苍穹的“歼-10”,到叩问深海的载人深潜器“蛟龙”,再到探秘太空的“神舟”“天宫”系列,王焱滨对多个烙下“成都智造”印记的创新产品如数家珍。

    歼-10 资料图

    在过去一年,成都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四轮驱动”,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加快培育和转换城市发展动能。

    在政策引领与环境营造下,成都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铺天盖地”,而且“顶天立地”。

    据统计,2016年成都新增科技型企业1.2万家,同比增长9.1%;全社会研发投入258亿元,同比增长16.8%;发明专利申请量3.9万件,同比增长32.6%;高新技术企业达209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387亿元,继续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保持前列。

    成都还是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唯一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试点的双示范城市;四川大学、郫都区、中国电信(成都)入选全国首批28个双创示范基地,成都因此成为全国唯一具有校地企三类示范基地的副省级城市。

    据四川省统计局数据,2016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170.2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稳中向好、活力增强,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成绩的背后,是科技创新这只无形“臂膀”。

    2017年,成都定下了创新驱动,“一业(工业)定乾坤”的小目标:力争实现全社会R&D(Reserch & Development,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达290亿元;新增科技型企业12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8700亿元以上,技术交易额48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9%以上;全市专利申请10万件以上,发明专利申请4万件以上,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6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

    “如何从更深层次激活众多科研机构的创新‘家底’,整合内外创新资源,是成都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必须认真作答的课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产业组织研究室主任刘戒骄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成都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完善。

    “核心带动”国家级大都市圈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成都要发挥核心带动功能,加快与德阳、资阳、眉山等周边城市的同城化进程,共同打造带动四川、辐射西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而行动其实早于规划。

    两年前,成绵乐高铁作为西南首条城际客运专线投入运营,构建起一个城际往来的“1小时高铁交通圈”。这条穿越成都平原最方便、最快捷的新通道,让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峨眉山、江油沿线的2000多万人,实现了交通上的“同城梦”。


    成绵乐客专上正在为乘客倒水的乘务人员

    每周五,高珲手持一张中铁银通卡,不用买票就可直接刷卡乘车。这是中铁为方便经常乘坐成绵乐高铁的旅客推出的一种类似公交卡的支付卡,每列车上都为这些持卡人预留了10个座位。高珲告诉本刊记者,现在使用中铁银通卡的乘客越来越多,他经常都没有座位。

    2017年1月5日,成都和德阳之间的城际动车加开到每天22对,平均半小时一趟,最短发车间隔仅8分钟,实现了公交化运行。相隔45公里的两座城市,在时间上拉近为27分钟,成德“半小时经济圈”已然形成。

    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着同城化带来的便利。家住乐山的冯女士每个月都要到成都购物两三次,“以前几个月都去不了一次,但现在一个月能去几次。”

    在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看来,以成绵乐高铁为代表的交通快速通道,在拉近成都与周边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还将很好地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重构资源配置的空间格局,促进城市间“一体化”发展。

    “‘1小时生活圈’和‘1小时经济圈’将会加速形成,这对统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汪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同城化不仅体现在交通层面,还需要在产业、公共服务等方面协同。西华大学管理学院战略研究所所长何东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站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起点上,如何拓展外部空间,处理好与成都平原城市群其他7个城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带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是对成都智慧和胸怀的一种考验。”

    作为四川“首位城市”,成都从未忘记“核心带动”的国家使命。成都市委提出,在区域层面,将推动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更好引领带动西部发展,打造世界级成渝城市群,同时,提升成都平原城市群同城化发展水平,形成大都市区格局。

    自《成都德阳绵阳规划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来,成都已先后与德阳、资阳等多地签署合作协议,在规划体系建立、交通建设、工业发展、旅游合作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深度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目前,成都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眉山市、雅安市、德阳市合作共建的成阿、成眉、成雅、成德合作园区已全部建成,正在开展产业落地,为支持藏区脱贫攻坚而与甘孜藏族自治州合作共建的成甘工业园,正在抓紧建设中。公共服务方面,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等8市已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

    德阳、资阳等城市也纷纷将与成都同城化发展作为“一号工程”。德阳市委书记蒲波认为,成德同城化是德阳未来跨越发展的根本出路,“我们就是要举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按照区域规划、交通建设、通信设施、城市品质、产业布局、政策机制‘六个协同’路径,加快成德同城化的步伐。”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地上的灯光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会说话。

    1992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夜间灯光最亮的是成都,其次是绵阳,其余地市的灯光则像星星一样零星散布。

    2002年,成都的光亮比10年前大了一圈,成都和绵阳之间,呈现出一条模糊的光带。

    如今,被万家灯火均匀笼罩的成都平原城市群8市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占全省比例超过60%,总人口超过3700万,占全省近一半。

    不沿江、不靠海、不沿边的开放之道

    成都市区以北20余公里的成都国际铁路港里,国际班列汽笛声不绝于耳。

    2016年,有520列国际班列来往这里,把四面八方聚集于此的货物运抵境外。这里成为国内最为繁忙的国际铁路港之一,2017年预计将开行国际班列逾千列。

    作为不沿江、不靠海、不沿边的典型内陆城市,成都如今已经成为对外开放的“前哨”。这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密不可分。

    复旦大学全球投资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袁堂军表示,未来的世界经济版图由两大经济圈构成,其中一个就是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一带一路”重在互联互通,而且是对全球开放的系统。

    “成都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黄金交汇点,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打通成都所有对外通道。”成都市口岸与物流办主任陈仲维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6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在成都、重庆、郑州等八城同时举行统一品牌中欧班列发车仪式。从成都出发的中欧班列蓉欧快铁第一个抵达欧洲终点,较其他中欧班列提前4天左右抵达终点。

    成都国际铁路港“蓉欧快铁商品空间”内,市民正在购买通过中欧班列运抵的欧洲商品

    依托蓉欧快铁项目,成都顺势提出“蓉欧+”战略,构建“两港三网一枢纽”立体式国际化物流体系,加快建设成都国际空港和国际铁路港,拓展国际国内陆上物流网、空中物流网和空中人流网,打造“服务西部、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国际物流枢纽。

    如今,“蓉欧+”让中欧班列蓉欧快铁的功能优势辐射到国内国际更多地区。国内端,相继开通了“厦蓉欧”“深蓉欧”“昆蓉欧”等互联互通班列;国际端,已延伸至德国纽伦堡、荷兰蒂尔堡、波兰库特诺等地。

    “蓉欧+”不仅改变了国际物流运输格局,更有产能转移和产业升级。TCL、飞利浦、联想、戴尔、DHL、神龙汽车、宝马汽车……搭乘中欧班列蓉欧快铁的大企业客户不断增多。

    据成都海关统计,2016年搭乘中欧班列蓉欧快铁的企业数量已达约1200家,近3年来已累计运载20多亿美元货物出口。

    如今,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已形成至波兰罗兹“中线”、至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南线”、至俄罗斯莫斯科“北线”的三线并行格局,构成了“一主多辅、多点直达”的跨境班列网络,构建起我国西部面向欧洲和泛亚的国际物流枢纽。

    2017年,成都计划开行国际班列达1000列以上。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开展全方位国际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带动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西部地区的交通,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前景广阔。

    国际铁路枢纽加快“跑”,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也在加速“飞”。2016年5月,定位于国家级航空枢纽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开建,将于2020年建成投用,届时成都将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第三座“双机场”城市。

    截至2016年底,成都的国际地区航线数量为95条,是中西部国际地区航线数量最多的城市。2017年,按照成都市规划,在确保开通洛杉矶、纽约直飞航线的基础上,力争开通亚的斯亚贝巴、奥克兰等定期直飞航线,同时推进温哥华、罗马等航线开行工作。

    而根据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成都的国际地区航线总数将达100条以上,其中直飞航线70条以上。

    对外通道日益完善、高效,推动着外向型经济发展。来自成都商务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实现进出口总额2713.4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高于全国11.9个百分点,进口和进出口增速分别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和第二位。

    在成都市商务委看来,站在国家向西向南开放前沿,成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扩大“成都制造”“成都服务”“成都品牌”的国际市场空间,加上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四川自贸试验区获批等机遇,都为成都发展开放型经济增添了动力。

    而在普华永道中国税务与商务咨询合伙人徐闻看来,加大双向开放力度,深度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成都面临的重大机遇,同时也是考验。

    上一篇

    赴泰旅游送签客户数量大增 哪些股将受益?(附股)

    下一篇

    2017年哪些钱会涨,哪些收费会降?你关心的都在这…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