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头苦干十余载,不如一朝卖壳赚。”这畸形的一幕,曾在A股市场反复上演。而所谓“重组盛宴”催生的暴富之路,既扰乱了市场的本心,也背离了企业谋求上市的初衷。当然,监管层已经注意到这一极不合理的现象,多措并举严审借壳重组,抑制此种风气,使更多的上市公司务本业、尚实干。
3月1日,打开涨停板的顺丰控股依然收获了股价新高——70元,其总市值也达到2928.80亿元。台前,人们看到了“独领风骚”的顺丰掌门人王卫;幕后,有一个人或许正在偷笑,他就是原鼎泰新材的老板刘冀鲁。据记者估算,通过此次卖壳,刘冀鲁目前的持股市值已经增加了56亿元,而鼎泰新材在重组前五年的年度平均净利润仅有0.36亿元,二者相比差距已逾百倍,且在此类案例中,这还不是最悬殊的。
“埋头苦干十余载,不如一朝卖壳赚。”这畸形的一幕,曾在A股市场反复上演。而所谓“重组盛宴”催生的暴富之路,既扰乱了市场的本心,也背离了企业谋求上市的初衷。当然,监管层已经注意到这一极不合理的现象,多措并举严审借壳重组,抑制此种风气,使更多的上市公司务本业、尚实干。
借壳搅动估值乱流
顺丰控股(原鼎泰新材)并非孤例。据记者统计,2015年至今,已完成借壳的64家上市公司中,超过七成公司原实控人的持股市值增长都在亿元级别。从韵达借壳新海股份、艾迪西变身申通快递、圆通借壳大杨创世,到巨人网络“登上”世纪游轮、新民科技卖壳南极电商,以及必康股份借壳九九久(27.400, 0.00, 0.00%)等,上市公司原老板手中的股票价值均在卖壳后大幅飙升,市值增长从10亿元到90多亿元不等,而这些上市公司在重组前五年的平均盈利通常仅有几百万或几千万元的规模,甚至还有多年亏损的。
一个共同特点是,上述卖壳上市公司均为民企,对其控制人而言,或许辛苦经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积累的净利润,还不如一朝卖壳赚得多。值得一提的是,在重组新规实施后,上市公司原实控人持股(卖壳后)也需要有36个月的锁定期,故部分“原老板”享受的市值增长并不能立即兑现。
记者注意到,在近两年的借壳盛宴中,快递类公司“异军突起”。除顺丰控股外,2016年完成借壳的韵达股份、申通快递、圆通速递同样掀起了一波大涨。
其中,韵达股份(原新海股份)的股价从重组停牌前的20.48元/股,涨至目前的50.05元/股,涨幅达到144%;上市公司原实控人黄新华直接持有的5590万股目前对应市值已经增长16.53亿元,与新海股份在重组前五年的平均年度净利润5265.07万元相比,差距达30倍。
无独有偶,圆通速递宣布借壳大杨创世后,上市公司股价已上涨126%,原大杨创世实控人李桂莲持股市值增长21.09亿元,同样相当于上市公司此前年度平均净利润的30倍左右。
申通快递借壳艾迪西后,公司股价已上涨118%。郑永刚原本通过南通泓石投资持有艾迪西8950万股,这部分股权的占股比例从26.98%被稀释至5.85%,但是郑永刚在重组配套融资时又通过艾缤投资、旗铭投资“加仓”。目前,郑永刚合计持有上市公司15888.53万股,对应市值增长约25.64亿元。而艾迪西重组前五年的平均年度净利润仅为794.74万元。
盛宴终有散场之时
更为夸张的要数世纪游轮。2月28日,被巨人网络借壳的世纪游轮一度创下88.80元/股的新高。回顾2015年,在这宗新资产作价达131亿元的重组交易中,世纪游轮原实控人彭建虎持有上市公司4372万股股份,在总股本中占比由66.80%被稀释到8.59%,经过高送转等变动后,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彭建虎的持股比例为公司总股本的7.78%,持股量则增至13116.51万股。而上市公司股价已从重组停牌前的10.55元/股,飙升至3月1日的82元/股,涨幅高达677%。记者估算,彭建虎持股对应的市值增长已高达93亿元;若再加上其子彭俊珩持有的1468.50万股,彭家父子的市值增长已突破百亿。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彭家父子,市值暴涨百亿。但反过来想,如果他们当初没有遇到像史玉柱这样的买家呢?从过往业绩来说,重组前五年,世纪游轮的年度平均营业收入为4.09亿元,年度平均净利润仅为1334.50万元。简单相除,93亿元,相当于世纪游轮23年的营业收入,以及约700年的净利润。
除了世纪游轮重组前后股价暴涨六倍多外,顺丰控股的股价从重组停牌前的13.78元涨至昨日收盘70元,累计涨幅408%,位列第二;必康股份(原九九久)的重组历史更久一些,该公司因筹划重组停牌于2014年9月,停牌前股价为9.67元,如今已升至27.40元,涨幅183%,公司目前又在停牌筹划新的并购事项。值得一提的是,九九久原实控人周新基在重组时曾以8.34元/股的低价认购了7074.34万股的配套融资,如今来看,当初的增持为其带来了更为丰厚的收益。记者估算,周新基的持股市值已经增长18亿元以上。而九九久在重组前五年的年度平均净利润仅有0.44亿元,市值增长与上市公司原先的净利又是几十倍的差距。
无疑,过去的这些借壳盛宴曾讲述着一个个的暴富故事,也使不少上市公司的创业团队“心潮浮动”。但是,在新的监管环境之下,借壳重组不仅是审核重点,更附加了不得配套募资、原实控人持股需锁定36个月等抑制利益输送、短期套利的条款;同时,IPO“堰塞湖”问题的逐步解决,也将抑制优质企业的借壳冲动。在多措并举之下,曾经的炒壳之风、借壳盛宴终将难以为继,上市公司也应重回其务本业、尚实干的正轨,不忘其当年谋求上市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