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证券认为,利率上行有利于利差预期显著改善,提升盈利能力,提升保险公司未来利润及估值。麦格里还进一步表示,目前平安股价对应1.0倍P/EV估值过低。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记者 涂颖浩
导语:
截至15日晚,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均已披露2017年1月保费数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三家上市寿险公司中,除新华保险保费同比有所下滑,中国人寿和平安寿险业绩显示开年利好。
数据显示,中国人寿1月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约1612亿元,较去年同期1238亿元上升30.21%。中国平安四家子公司合计实现保费收入约1200亿元。其中,平安寿险原保费收入948亿元,同比增长近40%。对此,亚太区最大的专项投资、财务顾问和金融服务的国际供应商之一麦格理表示:“尽管2016年设定的基数较高,但是平安寿险业务继续以35-40%的速度快速增长。首年保费总额同比上升35%至460亿元。强劲业绩是由于2016年上半年代理人数量增加20%。”
值得一提的是,多家国际投行和国内券商近日纷纷发布研报,一致表达对寿险业的看好。海通证券认为,利率上行有利于利差预期显著改善,提升盈利能力,提升保险公司未来利润及估值。麦格里还进一步表示,目前平安股价对应1.0倍P/EV估值过低。
高基数下仍保持快速增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7年1月,三家上市寿险表现分别为:平安寿险原保费收入948亿元,同比增长近40%;中国人寿约1612亿元,同比增长30.21%。此外,新华保险实现保费收入为169.51亿元,同比下降21.78%。
对于平安寿险为典型的上市寿险公司首月业绩高增长,麦格理表示:“尽管2016年设定的基数较高,但是平安寿险业务继续以35-40%的速度快速增长。首年保费总额同比上升35%至460亿元。强劲业绩是由于2016年上半年代理人数量增加20%。”
根据中国平安公告,在公司的寿险业务(包括平安寿险、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中,个人业务实现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948.77亿元,占比98.5%。其中,新业务实现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443.37亿元,占比46.73%;续期业务为505.54亿元,占比53.27%。
值得一提的是,海通证券指出,受投资收益率下降和准备金计提影响,2016年保险公司业绩整体同比下滑,但寿险新业务价值(NBV)大幅增长。
该券商预计,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5%、20%、-40%和-45%,净资产较年初分别增长-5%、13%、-2%和3%;而寿险新业务价值增速分别为50%、40%、50%和15%。
此外,平安产险保费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19%。“财产保费同比增长19%,这较2016年(+8.7%)及2017年预测(+8%)强劲。”麦格理认为,2016年普惠重组后,非车险保费增长主要依赖信保业务复苏。公告显示,中国平安1月份车险业务保费收入177.5亿元,同比增长7%,而非机动车辆保险保费53.7亿元,增长95%。
中国平安旗下另外两家子公司数据显示,平安养老保费收入12.78亿元;平安健康保费收入1.8亿元,同比增福超100%。
麦格里:平安股价对应1倍估值过低
对于中国平安开年的业绩表现,麦格里评价道,“整体而言,平安优于大市评级。”值得一提的是,麦格理还进一步表示,目前平安股价对应1.0倍P/EV估值过低。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多家券商认为寿险行业当前具备投资机会。如中金公司表示,其对2017年A/H金融股中,保险回归寿险的判断正在逐步验证。
根据海通证券的判断,加息周期前期是配置保险股的良机。
一是加息周期启动后,保险公司新增固定收益类资产(银行存款、债券、非标等)收益率逐渐上升,可拉动整体投资收益率上行;二是保费端的管理方式导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分红率、万能险结算利率的调整会大幅滞后,保单资金成本的上升幅度会显著小于投资收益率,加上中国寿险市场投资资产规模将延续较快增长,故利差扩大是确定性趋势;三是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基于国债收益率曲线的750天移动平均值,因此利率上行有利于准备金计提规模的减少,从而增加当期以及未来利润。
基于此,海通证券认为,利率上行有利于利差预期显著改善,提升盈利能力,提升保险公司未来利润及估值。股价对应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2017P/EV分别仅1.00、0.90、0.95和1.00倍,均处于历史低位。
德银也认为,中国保险行业重回至寿险,并预计2016年业绩公布高峰期将带来好消息。
德银在其研报中分析称,“虽然近期的表现已跑赢大市,但我们认为寿险股的估值仍低,仅对应1倍2017年P/EV,估值仍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中国当前的存款利率偏低,我们认为中国大量的零售存款(2016年:人民币59.8万亿元)开始流入其他财务投资渠道,寿险公司成为主要的受益者。”根据德银预测,2016/2017/2018年的新业务价值分别增长40.4%/23.5%/19.9%。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