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月6日,被誉为“美国春晚”的NFL(美式橄榄球联盟)超级碗(Super Bowl)第51届比赛在美国休斯敦落下帷幕,新英格兰爱国者在最后一节独得19分完成绝地逆转赢得总冠军,获得空前关注。在大洋彼岸,热爱橄榄球的中国观众也用朋友圈“刷屏”的热忱回应了赛事的精彩。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陈耀霖 每经编辑 罗伟
每经记者 陈耀霖 每经编辑 罗伟
北京时间2月6日,被誉为“美国春晚”的NFL(美式橄榄球联盟)超级碗(Super Bowl)第51届比赛在美国休斯敦落下帷幕,新英格兰爱国者在最后一节独得19分完成绝地逆转赢得总冠军,赢得空前关注。在大洋彼岸,热爱橄榄球的中国观众也用朋友圈“刷屏”的热忱回应了赛事的精彩。
虽然橄榄球在中国尚属小众,但NFL在美国一直被视作世界上最大、盈利最多的体育联盟,平均每支球队的价值达到近23亿美元。作为NFL年度冠军赛的超级碗,根据福布斯统计数据显示,其商业价值则比奥运会和世界杯加起来还要多。
在本届超级碗落幕后,NFL中国区总经理杨瑞奇(Richard Young)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与往年一样,本次超级碗的中国在线观看人数又创下新高。可以看出,超级碗的中国受众正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不过,在国际化推广方面,一个尴尬的现状是,NFL在中国只有超级碗这一天会被人想起,而中场的明星表演和广告吸引到了更多关注,甚至有中国网友戏称,“25分逆转远没有Lady Gaga表演好看”。橄榄球的中国推广之路,或仍需时日。
超级碗广告价创新高
超级碗为何被称为“美国春晚”?一个最直观的数据是,在休斯敦上演的第51届超级碗吸引了超过1亿美国观众观看。作为人口仅3亿出头的国家,超过三分之一的国民观看了一场体育比赛,不可不谓是盛况空前。
本届超级碗,也注定将被载入橄榄球运动史册,新英格兰爱国者在落后25分的情况下惊天逆转,在加时赛中完成达阵绝杀,NFL的传奇巨星汤姆·布雷迪(Tom Brady)第五次捧起冠军奖杯。
比赛的精彩和收视率直接挂钩,最高兴的莫过于赞助商。根据福布斯数据显示,2017年福克斯的超级碗30秒广告,要价已经超过500万美元,1秒的价格就超过16万美元,而在2015年该时段的广告价格为450万美元。
虽然价格令人咋舌,但超级碗的广告从来不愁卖不出去。相反,为了能在有限的广告位中占据一席之地,各大公司都挤破了头。负责超级碗广告销售的NBC执行副主席温特就曾表示,“所有人都知道超级碗的价值,所以价格从来都不是问题。”根据统计,本届超级碗与多达28家赞助商、77个品牌达成商务合作,其中百事可乐、百威啤酒等大赞助商一掷千金。
百事可乐公司已连续第15年赞助超级碗的中场表演,今年更是请来了Lady Gaga做中场表演。此外,百威啤酒也投入了长达1分钟的广告,其花费也在千万美元级别。
与所有体育项目类似,超级碗的商业收入分为广告赞助、转播、门票和衍生品四大版块。在转播权方面,CBS、NBC和FOX等大公司对NFL的付出每年都超过10亿美元;在门票方面,2017年超级碗门票收入也创下新高,平均价格近5000美元,最高票价则炒到近7.5万美元(约合51万元人民币)。
中国推广之路待突破
虽然NFL在美国四大体育联盟中属于无可争议的老大,但比起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的NBA,其国际知名度就逊色许多。因此,NFL一直有海外推广、进军中国市场之意。此前NFL中国区工作人员就对记者表示,NFL或最早在2018年举办一场中国赛。
实际上,NFL在2007、2009年就两次尝试把比赛带到中国,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成行。不过,相比起已经举办过中国赛的MLB(美国职业棒球联赛)以及每年都办中国赛的NBA来说,NFL进军中国市场的决心不会被轻易磨灭。
“这届超级碗实在是非常精彩,我们已经有了记录,今年在中国的在线观看人数又创下了新高。”在超级碗落幕后,NFL中国区总经理杨瑞奇(Richard Young)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橄榄球在中国的受众是逐年上升态势,今年超级碗的火爆也让NFL在中国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实际上,本届超级碗仍然能看到不少中国元素。香港明星陈伟霆作为NFL中国区推广大使在超级碗亮相,而姚明刚刚在休斯敦参加了自己在火箭队的球衣退役仪式,也在杨瑞奇的陪同下去到现场观战。除此之外,范冰冰参与拍摄的广告也出现在超级碗的直播当中。
尽管如此,NFL以及橄榄球在中国市场的推广之路仍然亟待突破,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这些年,尽管NFL为了撬开中国市场做了许多努力,但这些心血却只在超级碗一天急剧迸发,而在其他时候,NFL的常规赛以及中国的商业推广活动基本上无人问津。
“我们对中国的橄榄球市场有着合理的预期。就像咖啡永远不会取代茶一样,橄榄球在中国可能永远也不会像篮球一样受欢迎,但我们能做到第二或者第三的位置也可以,这个市场一定有我们的一席之地。”杨瑞奇对记者表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