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在当前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背景下,综合考虑通胀、汇率、广义信贷增长等因素,今年上半年,货币市场利率或易紧难松,从而给债券投资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万敏 每经实习编辑 李晃
每经记者 万敏 每经实习编辑 李晃
1月24日,央行通过官方微博公布,当日对22家金融机构开展MLF(即中期借贷便利,是央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金融机构提供国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简而言之,MLF是指央行借钱给商业银行,让其贷款给三农企业和小微企业。相对其他政策工具而言,是一个新型的非常规货币工具,属央行首创)操作共2455亿元,包含六个月和一年期,且其中标利率分别较上期上调10BP至2.95%和3.1%。
这是MLF操作历史上首次上调利率,也是政策利率近六年来首次上调。
对此,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综合考虑通胀、汇率、广义信贷增长等因素,2017年上半年,货币市场利率或易紧难松,从而给债券投资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受到MLF利率上调影响,当天国债期货尾盘跳水大跌,10年主力T1706收盘收跌0.82%,创2016年12月19日以来最大跌幅;银行间现券收益率大幅上行,10年期国债和国开收益率均创逾1 一个月新高;利率互换(IRS)多数小幅上行。
助力金融机构降杠杆
上周五,央行通过“临时流动性便利”为节前紧张的资金市场提供了流动性支持。据部分机构测算此举释放了大约6000亿~7000亿元流动性,但显然央行无意给市场造成“宽松”的错觉,本周一公开市场上仅开展了40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周二则仅象征性净回笼了100亿元。
对此,温彬表示,近期,人民银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应对资金季节性紧张的局面,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总体稳定。24日,人民银行再次开展6个月和1年期的MLF操作,可以一定程度缓解春节后资金到期的压力,继续保持流动性稳定。而此次针对两个期限的利率分别上调10个基点,是MLF利率首次上调,除了提示个别金融机构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流动性风险外,也有助于促使金融机构实现降杠杆。
同时,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也指出,央行的货币政策从宽松周期到收紧周期、从隐性逐渐走向显性。央行货币政策变化始于2016年8月末,央行开始提高货币市场的利率中枢和波动性,但是央行没有明确提高任何一个政策利率(包括存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MLF利率、SLF利率等),而体现为在货币市场隐性加息。
“在当前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背景下,综合考虑通胀、汇率、广义信贷增长等因素,今年上半年,货币市场利率或易紧难松,从而给债券投资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温彬进一步指出。
货币政策维持“中性”
由于春节前后资金面紧张的情况持续,市场一度出现降准的呼声,但央行此次提高MLF操作利率,打破了这一预期。
在金融防风险、去杠杆和抑制资产泡沫的大政策背景下,货币政策维持“中性”的可能性更大。
“2016年以来信贷增速并不低,全年新增12.65万亿元,剔除地方债务置换则更多,降准会进一步刺激信贷增长,不利于降杠杆。现阶段货币政策仍保持稳健中性,甚至略有收紧,更加注重防风险和去杠杆。”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指出。
2016年1月新增信贷2.51万亿元,创单月信贷投放历史记录。对此,有多家券商分析预测,2017年1月份的信贷增长规模将超过去年同期。例如中金公司表示,综合项目集中释放、对公投放改善、较丰富的项目储备等因素,预计1月信贷投放可能接近甚至超过去年同期。
对此,邓海清认为,从深层次原因看,此次央行MLF利率上调与之前的提高货币市场利率和中枢一脉相承,绝不能看作是孤立事件,其根源在于2015年8月之后央行将货币市场利率维持在了过低的水平(与2015年下半年~2016年一季度A股巨震有直接关系),这导致了房地产和债券市场的过度加杠杆,央行需要在适当的时机修复货币市场利率,一方面要提高中枢水平,另一方面要放大波动性,此次提高MLF利率是对货币政策操作转向的确认。
对于未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邓海清认为,央行大概率会上调。这符合“货币市场隐性加息-MLF利率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调”的路径,即逐渐从隐性收紧到显性收紧,这将对债券市场造成长期的压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