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香港电影公司中,寰亚电影率先北上。早在2003年,公司就凭借《老鼠爱上猫》成功打入内地市场。十余年过去,寰亚电影与内地的合作日益紧密。朱任之,寰亚电影执行副总裁,早已习惯带着两部手机,一部是香港的电话号码,一部是内地的。在每经影视(微信ID:meijingyingshi)记者专访时,他的两部手机不时响起,业务繁忙。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盖源源
每经记者 盖源源 每经编辑 贾运可
寰亚传媒(08075.HK)是植根于香港的“娱乐航母”,旗下有众多业务板块。其中,电影对公司总营收的贡献一直稳定在40%左右,寰亚电影则是其电影版图上举足轻重的一员,《紫雨风暴》《心动》《无间道》系列、《头文字D》等影片都是寰亚电影的经典之作。
在众多的香港电影公司中,寰亚电影率先北上。早在2003年,公司就凭借《老鼠爱上猫》成功打入内地市场。十余年过去,寰亚电影与内地的合作日益紧密。朱任之,寰亚电影执行副总裁,早已习惯带着两部手机,一部是香港的电话号码,一部是内地的。在每经影视(微信ID:meijingyingshi)记者专访时,他的两部手机不时响起,业务繁忙。
多年来,朱任之见证了香港电影由盛转衰,又亲历了内地电影的蓬勃发展。在他看来,香港影人北上已呈现出新态势,“香港电影公司与内地合资日益增多。”
谈融入 有的为接轨定居内地
“马田·史高西斯,你知道吧?”谈论寰亚电影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无间道》时,朱任之说了个人名。见每经影视(微信ID:meijingyingshi)记者一脸茫然,他马上换了种方式,说出了对应的英文名。
原来,他谈论的是美国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斯科塞斯翻拍《无间道》,并借此夺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对朱任之长达75分钟的专访过程中,像这样纯港味的词语在他口中出现得并不多。实际上,他的普通话已十分流畅。大约半年前,每经影视记者曾专访了香港知名导演杜琪峰,相比之下,杜导的普通话就显得“港味十足”。
“那是因为杜导没有住在内地。”朱任之笑着说。
“很多导演本身也是艺术家,他们有自身的艺术标准和价值取向,目前不少香港导演已经北上发展,但还是有部分导演选择留在香港,他们的作品不一定能完全打动内地观众,尤其是新一代的内地观众,但依然有大量拥趸。”朱任之说,不是所有导演都应该按照一个市场的口味去拍电影。
不过,确实已经有很多香港影坛大佬如今正在试水内地市场,比如杜琪峰,其导演的《三人行》除了香港演员古天乐和钟汉良外,还选择了内地观众熟悉的赵薇。
类似《三人行》这样立足内地市场、努力将内地与香港的电影元素融合在一起的影片还有不少。
朱任之告诉每经影视记者,“一些香港导演拍的片子为力求与内地接轨,而不得已放弃了香港市场。他们基本长期住在北京,对内地的文化、口味了解比较深,拍的片子也比较适合内地市场的观众。”
香港导演一直擅长拍动作片、警匪片、悬疑片,朱任之在香港电影界浸淫多年,在他印象中,香港导演没有拍太多有关爱情的电影。
即便如此,年轻一代香港导演曾国祥执导的《七月与安生》,在2016年上映后仍戳中了很多内地观众的泪点,称得上是2016年最好的一部青春爱情片。而这部片子的监制,恰恰是已定居北京的香港导演陈可辛。
实际上,进军内地市场十年来,陈可辛导演的影片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这些为内地观众定制的电影类型题材丰富,他也被看作是北上最成功的香港导演之一。
徐克导演则延续了魔幻武侠等偏重视觉呈现和技术探索的商业类型,《龙门飞甲》和《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票房均破5亿元,其又用商业化手法成功包装了内地观众耳熟能详的主旋律题材《智取威虎山》,在内地市场可谓是如鱼得水。
相比之下,还有一些香港导演尽管也在尝试与内地文化相互嫁接与融合,但仍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谈互补 香港与内地未来可能进行更深度合作
“我比较幸运,从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转到内地电影市场的繁荣时代,我都赶上了。”朱任之初涉电影行业是在香港新艺城影业公司做宣发,“新艺城”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界的传奇。离开“新艺城”后,朱任之去了寰亚电影。寰亚电影在2004年又率先北上,与中国电影合作成立了经营电影和音像制品的公司。朱任之笑言,自己已是行业的“老司机”。
这几年,各行业资本涌入电影行业,内地新影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比之下,朱任之说,香港电影行业并无太大变化,“电影公司之间没有大淘汰,就那么七八家公司主导市场,除了寰亚,安乐、星皓、英皇、寰宇、美亚等公司都做得很不错。”
虽然没有洗牌并购,但这些香港电影公司早已感受到内地资本追逐电影的狂热。
“早年香港电影公司做发行,都有商量的,比如下个月你发什么片,那我就不发。但后来这种氛围被内地公司打破了,内地公司要抢夺好档期,竞争变得非常激烈。”朱任之表示,香港公司投拍电影的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基本是独资拍电影,但现在内地公司的资金、兴趣比以前更强烈,香港电影公司和内地公司很多时候是合作、合资。”
香港导演张婉婷在香港和内地都拍电影,她说,“香港制作的电影通常是低成本,耗资1000万港元~2000万港元,目标是香港的小票房。如果投资者投资5000万港元至1亿港元拍一部电影,就要以内地市场为目标。”朱任之表示,现在动辄投资一部电影就要两三千万,这样成本的影片若不能进入内地市场,对香港电影公司来说“风险就大了”。
为此,即便是制片能力很强的香港电影公司也会借助内地公司的发行资源,全力攫取票房。朱任之说:“早些年很多香港电影公司在内地基本没有发行团队,后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发行队伍,采取与内地公司联合发行或单独外包给内地发行公司的模式。”2015年内地票房冠军《捉妖记》,安乐电影公司将发行交给了迅速崛起的联瑞影业。2016年,联瑞影业又凭借《美人鱼》再拔头筹。
每经影视记者注意到,2016年,华人文化控股集团董事长黎瑞刚出任香港邵氏兄弟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手握香港电影老牌“邵氏”和电视巨头TVB两张好牌,内地资本整合香港影视公司初露端倪。
朱任之说,这样深度的融合或是未来的趋势,香港影视公司和内地合资增多,未来还可能进行更深度的合作。寰亚等其他香港电影公司也都希望能跟内地的影视平台深度合作,“比如跟万达、光线合作,或者跟博纳、华谊、乐视等,他们都有很强的发行能力。”
谈IP 香港电影工业化模式,助力内地市场发展
说起2016年寰亚电影比较成功的一部电影《使徒行者》,朱任之提到了IP。《使徒行者》在低迷的暑期档获得了6.05亿元的票房,目前位列2016年内地电影票房榜单第22位,电视剧《使徒行者2》还进入了2017年东方卫视的热推剧目。朱任之说,《使徒行者》的好票房让人有点喜出望外,原因是“我们原来比较低估了它的IP效应”。
IP近年在内地影视行业大火,估值成倍上涨。但朱任之指出,其实IP在香港电影行业一直都有,“只是我们不叫IP,叫品牌。”寰亚电影开发IP的经典案例早已有之,比如将《无间道》的版权卖给美国知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后者将其翻拍成《无间行者》并夺得奥斯卡四项大奖。
受内地市场追捧IP影响,香港电影公司也在资源库中尽力寻求香港和内地都认同的IP,开发系列续集。比如,寰亚电影正在拍摄《春娇救志明》(《志明与春娇》的第三部),朱任之说:“香港人很喜欢《志明与春娇》,那个时候发现内地观众也喜欢,因为它反映了新一代的爱情观。”
朱任之说,内地不少公司很愿意花钱买IP,但是制作IP的能力不够,现在出现一个新的现象,就是他们比较倾向于找香港影视公司来承制IP,“制片管理方面香港公司比较有经验,是工业化流程的操作。一些香港导演也比较抢手,因为他们不仅能拍电影,还能做电影监制。”朱任之表示,“监制主要是把控电影成本,同时还要控制电影质量,电影时间。香港导演可以干这个,他们都习惯按一个成本,按一个时间段去完成内容。”
这种类似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化操作模式是在香港电影鼎盛时期留下的,香港电影人北上,这也成为其优势之一。朱任之认为,香港电影工业训练出来的从业人员,会慢慢成为内地电影体系的一部分,“他们可以帮助内地电影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完善内地电影工业化体系。”
业界已有预测,2017年内地电影市场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票仓。朱任之说:“未来的香港电影会与内地市场渐渐融合,香港电影在内地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或许,2016年香港影人北上之爆发,象征着香港内地电影融合的新高点,就像朱任之所说:“现在去香港拍电影很难找到人了,因为他们都去了横店。”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