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的中国工业大奖被誉为中国工业“奥斯卡奖”,特别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它的含金量越来越高,获奖企业与项目代表着中国在各领域研发制造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成功范例。
12月11日,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发布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陕西省共有五家企业获奖,其中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黄陵矿业集团),凭借在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荣获中国工业大奖。
据了解,在煤炭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黄陵矿业集团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在“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产值378亿元,利润88亿元,税费75亿元,成为陕煤化集团破解困局、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面旗帜。
此次获奖,也让作为西部煤炭巨头的陕西煤业(601225,SH)再次受到关注。因重组改制原因,黄陵矿业集团在2008年将煤炭主业划入陕西煤业管理,并成立了陕西陕煤黄陵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陵矿业)。
作为煤炭价格逐渐复苏背景下的一个缩影,黄陵矿业集团依靠着技术方面的创新和安全绿色发展理念,在治亏创效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黄陵矿业摘得中国工业大奖
“中国工业大奖”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是引领我国工业发展的方向、道路和精神的奖项。自2007年正式评选以来,如今已是第四届。
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于2015年4月启动,历经一年半的时间。由来自煤炭、机械、钢铁、石化、轻工、纺织、有色、建材、电力、国防、电信、医药等12个行业的105位院士、专家,对来自74家企业、53个项目共计127份申报材料,进行了审议。
据悉,今年评委会还首次将评审过程、结果和企业报送中纪委审核,审核通过的企业再报国务院审批确定。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中国工业大奖审定委员会主任李毅中12月11日在发布会上表示,获奖企业和项目在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以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强基固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为发展方向,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各具特色的做法和经验。
黄陵矿业集团正是其中代表。“我们做到了产煤不见煤、采面不见人、废物全利用、废水零排放,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煤矿的传统印象,引领了煤炭工业的发展。”黄陵矿业集团董事长范京道在会上发言。
资料显示,黄陵矿业集团始建于1989年9月,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以下简称陕煤化集团)所属大型现代化核心企业,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20项兴陕工程之一,属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的黄陇基地。
经过多年的发展,集团现已发展成为煤、化、电、路、建筑建材、生态农业等产业多元互补、循环发展的大型现代能源化工企业。目前,公司总资产255亿元,拥有员工1万余人。
在2008年的时候,陕煤化集团将黄陵矿业集团煤炭主业划入陕西煤业(601225,SH)管理,并于2008年底注册成立了黄陵矿业。据陕西煤业工作人员的介绍,黄陵矿业集团煤炭资产以外的业务,并不属于上市公司管理范畴。
据了解,黄陵矿业所属矿区煤炭储量丰富,煤质优良。煤田总面积561平方公里,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平缓,便于开采。煤种为国内少有的符合环保标准要求的优质动力煤、气化用煤和配焦煤。
公司现已在国家工商部门注册了“黄灵一号”和“黄陵煤”两个品牌,产品主要有末煤、块煤、混煤、炼焦精煤、高炉喷吹煤、焦炭、甲醇等,畅销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并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地区。
核心技术开创行业先河
陕西煤业在公告中多次强调,“持续加强技术实践应用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其实无论是陕西煤业,还是黄陵矿业集团,科技创新在近年来的经营发展中始终贯穿。
具体到黄陵矿业集团,成立27年来,集团在科学发展观与能源技术革命思想的引领下,黄陵矿业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前列。此次能够摘夺中国工业大奖没有丝毫的侥幸。
首先是关键核心技术开创行业先河。黄陵矿业集团成功开发应用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实现地面远程操控采煤,推动了煤炭行业技术进步,成为全国两化融合先进单位,也是全国首批“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示范企业。
近年来,黄陵矿业集团有近十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逾百项实用技术和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成为陕西省首批“十佳”创新型企业,为国有能源企业创出了一条安全高效、和谐文明的发展之路。
其次为循环经济引领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发展。随着公司“精煤炼焦-焦炉煤气制甲醇-驰放气制合成氨”、“煤泥、矸石、矿井水、煤层气发电-灰渣制建材”两条产业链的建成,实现了将资源的有效价值“吃干榨净”。公司也因此先后斩获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十佳企业、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和推广企业等荣誉称号。
第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岗位精细化管理模式和岗位管理文化品牌,成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
第四是共享发展履行社会责任。连续多年实现安全零事故,形成“地面不见煤、矸石不排放、废水全利用”低碳运行模式。同时,黄陵矿业集团还投资25亿元建设21个民生工程,让企业和老区人民感受城市文明和山水乡恋,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最后,在煤炭市场极度低迷的情况下,企业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黄陵矿业集团一管理人员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公司累计产值378亿元,利润88亿元,税费75亿元,成为整个陕煤化集团破解困局、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面旗帜。
范京道如此总结:“我们坚持升级转型、创新发展,实现了黑色资源、绿色发展,高碳产业、低碳运行;企业正在由要素驱动的规模扩张型,向创新驱动的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两化’融合、技术密集型转变。特别是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的成功应用,圆了670万煤炭人地面采煤的梦想,开创了行业先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占领了世界采矿技术的制高点。”
四年累计利润43亿元
作为一个缩影,黄陵矿业的发展状况,也折射出陕煤化集团的发展理念和状况。而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倒逼企业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内修功夫上。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钢铁、煤炭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导致企业效益普遍下滑。
而在市场环境之下,将全部希望寄予政策方面的救市,显然有着诸多的不现实。在此之下,黄陵矿业集团“主动作为早出击、调整结构促转型”。
据陕西煤业工作人员的介绍,陕煤化集团早在2014年就开始对旗下资源枯竭、亏损严重、煤质差且产品没有市场的三类矿井实施关闭。加大落后产能关闭退出力度,从源头上消灭了亏损点。与此同时,重点发展陕北和彬黄地区的优势矿井,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
“具体到黄陵矿业,公司通过凝聚思想合力、突出成本管控、采取‘五化’管理,按照‘545’模式,走出了一条治亏创效、扭亏为盈的改革之路,确保了企业在市场寒流中持续盈利。”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梳理黄陵矿业集团这几年的发展,范京道说:“我们既享受了煤炭行业‘黄金十年’的喜悦,也经历了煤炭价格‘跌跌不休’的痛苦,但公司始终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从2013年到2016年四年,公司累计实现利润43亿元,上缴税费50亿元,企业总资产由199亿元增加到255亿元,连续多年安全生产实现‘三零’目标。”
随着去产能工作的推进和煤炭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陕煤化集团“去库存”行动取得初步成效。目前,从市场行情来看,陕西部分区域的煤炭近期已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煤炭库存不断减少。
另外,市场行情也逐渐回暖。“近期在安全检查和环保检查的双重制约下,陕西地区煤炭产能整体下降,煤炭供应十分紧张,煤矿价格纷纷上涨。”一行业分析师指出:“虽然出现疯长的几率不是很大,但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
展望未来,范京道对企业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黄陵矿业从圣地延安走来,带着煤炭人炙热的情怀,科技引领,安全发展,精细管理,以人为本,创造了中国人智能化无人开采的神奇;我们向未来走去,创新驱动,升级转型,文化治企,追赶超越,在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低碳集约化利用的能源革命洪流中勇立潮头,打造‘四个示范’、实现绿色强企梦想。”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