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管是灭家保国,反战批判,他都令你感到冷漠是一种温情,像摄影机眼睛一样的杨德昌,审视冷静的目光下,展示着平静比暴力更暴力的血腥,但同时,如他想说的一样,消亡原本就是一个罗曼蒂克的过程,洞察了却万物都孤独,人如一阵风或者飘零落叶也需要一个拥抱遮住,好让他放心哭。
每经编辑 走走小姐
走走小姐/文
每经影视实习编辑 温梦华
(温馨提示:文章共5586个字,阅读需要约15分钟。)
得替导演吹个牛逼,这部电影完全拯救了2016电影灾年的整体审美。
12月15日,带着一身南方冬夜里的冷气来到上海影城,从门下到厅外站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点映的观众,在人群里稍稍观察就看得到影评人、导演和媒体人混迹在人群之中,全城的文艺分子都出动了,为大量卡司映后见面,为这位名字还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导演。
得替导演吹个牛逼,这部电影完全拯救了2016电影灾年的整体审美。
片子我看了两遍,两次都是跋山涉水的超前点映,中间相隔十天,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有些为电影票房担忧,片子紧凑的故事线索,庞杂的乱世众生,稍不留神就错过信息点,我自己都没全盘接住,但是看后十天它每一天都在不停的发酵,影片的气质和好沉淀数十天越发有味道。
所以晚上我看了第二遍,这一遍看完就疯了,从灯光人群热气腾腾的影院出来,冷风吹的我一阵清醒,搞明白了为什么第二次会完全被这部作品震的醍醐灌顶。
因为电影市场作妖的时代,谁都能砸钱拍片,《罗曼蒂克消亡史》和野蛮生猛的电影环境相比,太文气了,太像回事了,你甚至都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位科班训练出身的导演专业优等生如何正经运用视听语言讲故事了,这是一种什么感受?观众已经被烂片糊弄惯了,突然来了一个正经八百懂这门艺术并且掌握了电影技术的人,就,还挺懵逼的。
《罗曼蒂克消亡史》海报
1、“回形针般的别致叙事 ”
像他的上一部电影《边境风云》一样,你在他的章回体叙事中可能看得到昆汀风格的影子,这部影片的气氛依然静谧又紧张,同样倒叙插叙着讲出了一部如《教父》交响乐一般荡气回肠的故事。
但不管《教父》还是《美国往事》或者昆汀这都不重要,他最厉害的是他自己有自己的电影表达,就是你在他的作品里能看到 “导演”的艺术,而之前那些都是形成他审美的东西,所以起点就是好的,对的,高的。
或者说他得养分干脆来自文学表达,注意是“文学表达”不是“文字表达”,我们见证过写小文小字的作者非要把电影拍成加长版配乐mv(是吧),但你在这部作品里完全能欣喜得感受到这是一个拥有文学审美力得创作者。
所以,因为文学养分的充足补给,你能感到他是有足够自信的电影叙事者,拿极少的对白,又打乱时空顺序,但有能力令全片居然如同一根绷紧的弦,把一段并不复杂的故事拍的峰回路转。
更重要的是,对我这样的女性观众来说,即使是历史,政变,黑吃黑,血腥,情义,复仇,家国爱恨的,也居然看出来了文艺片的触感,不论是剧作还是叙事都完成的非常优秀。
别说人家炫技,这种回形针一样的叙事,绝对是得练级之后才可能达到的融会贯通的过程,不到彻底玩儿明白叙事的程度急着弄是出不来的。
因为你甚至会在他的电影里看到许多属于程耳的叙事创造,带着明显创作者情感表达的节奏,所以在电影里,演员都能够出色的完成演员的本分,配乐就真的起的到宏大的情感烘托,美术和灯光恰到好处的服务着故事脉络,这是一个完完全全掌控了画面讲故事逻辑的行家,不浪费每一丁点儿的才华,让梅林茂是梅林茂,让章子怡是章子怡,不辜负任何光环和名声。
2、“ 孤岛时期的上海腔调 ”
孤岛时期,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为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
那时候的上海为什么成了罗曼蒂克故事的发源地?因为这座仅存的“孤岛”在子弹横飞的历史里歌舞升平,保持着一种奇异的繁荣。
电影讲述的时间线从1937年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个时期是严歌苓笔下《寄居者》中的上海小姐迷恋逃亡犹太人的乱世,是娄烨《紫蝴蝶》中为报兄仇却陷入上海地下党组织不知所措的间谍混战期,是《太平轮》前夕,巨轮无法承载的乱世浮生,是《罗曼蒂克消亡史》中吃着点心就着茶,搓着麻将讲一口沪语生死沉浮,鸡飞狗跳的岁月。
黑道青帮乱世而生,家国天下,善恶人间,舞女灯火阑珊,戏子高台卖座,那个时期的上海,所有人都像是酒喝到半茫不愿醒来,周遭的世界像加了柔光的滤镜,明灭昏黄,一片极乐。
一面醉酒微酣的眼角浅笑,一面战火灼热像流星擦地而飞,我们看见浓烟滚滚火苗燃烧。
所以,谁不愿意回头去看看那一段风情万种的繁荣老上海腔调?毕竟在疲惫而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浪漫与战火传奇而幻灭,因此人们格外珍惜那些能够带领我们从日常繁琐中抽离出来转瞬即逝的契机。
这样的上海令人着迷,无论是上个世纪还是多年后提及的往昔。
所以程耳在电影里竭尽所能表现着人物对上海的眷恋,对上海的眷恋其实就是对“生”的眷恋,对家对爱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
3、“能拍乱世,能讲善恶,这是本事”
这部电影发布会的时候,我注意到出版人路金波先生说的一句话,他说:导演和作家在某一个层面是很相似的,他们都是一个造物主,他的心里有一个很逼真的世界。
这个‘造物主’的提法非常有意思,最初学电影的时候,大师们都把电影夸张成梦,那个时候我还不能理解追梦人的苦楚,导演这项工作的伟大之处就是给人以另外时空存在的可能,这个“另外时空”就是他的创造。
程耳的电影里讲的世界都是大是大非,恩怨寻仇,现实冷峻,《罗曼蒂克消亡史》更是云集了二十世纪旧上海的乱世群相。
按照导演以往的路数,永远有着一群边缘化的人物,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大佬、女演员、童子鸡、马仔、家族、管家、杀手、北方朋友、青帮正义、日本侵略者……你得有多强大的善恶观、是非观才能拍乱世,因为我们谁都知道身处乱世有很多故事你是说不清的。
我一直觉得善恶是很高等的,它需要‘很强的能力和悟性,更需要灵魂的决断力。’因为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的一生里根本没有善恶,甚至没有需要启动善恶的契机,大部分时候,人们只是完成活着这件事,为此展示出来的简单的大方,直白的心机,自私和懦弱,下流或者卑鄙,小聪明和愚蠢,而距离慈悲和恶意却相去甚远。
而这个‘造物主’就需要极强的世界观架构能力了,因为理解亡命之徒信仰的人才把控得了视生死为家常的悲凉,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讲“匪”的故事,因为匪和流氓、混混不是一回事,一身匪气是路遇过江湖之后的面貌,程耳能把善恶更复杂的层次直观的讲出来,这是本事。
4、“上海地域文化中最温柔的一面是对家的爱护 ”
上海腔调里其实远远不止是小菜、汤包、旗袍、摩登,我觉得最着迷的一部分是上海人骨子里的对家庭和孩子的爱,这里边有《教父》的感受,不管是谁,什么江湖大佬,什么电影皇后,都是爱上海,爱家的。
并不是说其他地方的人就不爱,而是上海人对原生家庭的爱护的确相当温柔,这也是这些年来被大众诟病‘上海排外’的一个缘由吧,但也不得不说是孤岛文化后遗症,那么繁荣美好的旧上海,让上海人眷恋沉迷,他们紧紧拥抱,吃透了它的好。
外面打的再厉害,没关系,只要上海还能歌舞升平,上海还能寻欢作乐一切都可以没关系。
所以影片开场,陆先生开门见山的谈判,三五句词说的都是:“只要为了上海好,我不管你们哪一方的主张”大佬显然不愿意有人打扰上海的安宁,就为这份安宁,他感到十分的不解,“捣乱的这些人,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统统不喜欢”,乍听是牢骚,其实句句都暗藏着这个人物,以及创作者对“美好”的珍视,言下之意是在讲上海如此好,就让它好好的不行吗?怎么就非要毁了不成?
大佬要出门去替王妈复仇了
但是王妈死了,这就不一样了。
你打我家里人,这事要解决了。
女管家的身亡,大老板和陆先生说出来的话是:你心疼王妈,我也心疼。
没打到家之前什么都好,还能一如既往的活在人为的盛世之中,吃可口菜,娶精致的姨太,家人遭殃,那一切都不一样了。
王妈这个角色的设计,导演也是极有深意。
引起家族灭亡开局的人不是姨太不是主人,是王妈,一个管家。
那么管家在戏中地位是什么样的呢?是饭桌上大佬们聊俏皮话逗趣儿的家庭妇女,是交代着向吴小姐求婚每句话都说的滴水不漏的精巧人儿,是早餐粥的味道差点儿儿子就想王妈的母性角色。
所以在旧上海文化里,女管家一样是顶重要的家里人,或者换一句随便是这家里的谁出了事,只要是家里人出了事,他们本能的就要揭竿起义,必须保护。
电影皇后吴小姐
比如那个名声在外分外风光的电影皇后,面对自己的婚变,丈夫的欺骗和背叛,她的质问明知道无力,但又忍不住不甘心:外面再乱,我们还是可以过好我们的小日子。
哪怕是被骗着的,能够不捅破,她都是能忍下来的,因为在不知明天的乱世,能保住当下的唯一安稳就是她别无他求的心愿。
所以不论是求江湖大佬帮忙,还是作为一个电影明星遭遇家丑的尴尬都不过多着墨,而她依然想和丈夫‘过好小日子’反倒让人感觉出千般委屈不得成全的苦。
所以这电影里,这种看似冷漠的,都是克制的激情,一如既往压抑的令人血脉膨胀。
5、“江湖爱情,风风火火的冷冷清清”
木心先生说,“生命最好的状态是风风火火的冷冷清清。”这一句应该是这部片子最好的注脚。
程耳是真浪漫,但他的浪漫不是风花雪月的浪漫,是明明讲着几乎凶残的故事,你还能感到一股不可思议的浪漫,就在你心里不可思议但又实实在在的发生了,那股不被珍视的美好就是被浪费的时光的惋惜,和无常命运的嘲弄。
所以整部电影,提都没提‘爱’这个字。
那个乡下仔与死神擦肩而过,一头扎进了温柔乡,面对妓女要赶走他的小机灵,他憨憨实实的说:
“我上瘾了,想一直弄。”
“我离不开你了。”
“我养你。”
小妓女在荒野岁月里见惯了多少春宵一刻的男人,但是此时此刻她眼里全是愿意相信的柔情蜜意。
王妈带着求婚的差事去见吴小姐,嘴里的话是:“在这个乱世道,戴先生一想到你这样一位小姐就放心不下,寝室难安,他有信心保护你”。你看,她不是说戴先生爱上你了,但句句都是符合王妈这个人物讲出来的女性体己话,分明把爱意表达的很熨贴了。
于是尴尬的吴小姐面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挣扎着挽留的时候,那个不争气的丈夫手捂胸口,说出来全片最接近爱情的台词:“无论我身在何方,我这颗心永远和你在一起。”吴小姐忍不住笑了,这一笑真是通透无望的一笑,建立给自己假装相信他的那股底气全然坍塌了,平日维护丈夫自尊心的小心翼翼卸下来,忍不住说起来实话“你戏演的挺差的,但是刚刚那句台词说的不错。”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丈夫放在胸口表白的手,只能尴尬的弹了弹灰,脸上挂不住深情的虚伪,郑重的和妻子脱帽再见,只留下袁泉两只噙满泪水的眼睛久久泛红。
钟欣潼扮演的这个与陆先生没什么交谈的姨太太也极具影片的电影风格,难眠的一夜,然后在天亮之后的带着必死之心殉葬了自己的爱情。
她忠心耿耿,说“不管你做什么,我都不会生你的气”,夜里接到陆的电话语气里掩饰不住的欣喜,明白是‘刺杀任务’后乖巧的应答一句‘知道了’,随后就是心急难耐的询问‘你好不好?’和等不到回答的沉默。
钟欣潼扮演的姨太太
这一场戏只有三句词,但是程耳几乎交代了两个人全部的情感关系,那,更让你没想到的是,这个风情而被冷落的姨太太扣着自己断了的美丽红指甲,举手一枪就为爱人报了大仇。
这彻骨阴冷的上海冬日,姨太太应声而死就足够引起一片唏嘘。
而葛优和章子怡,戏中的陆先生和大嫂小六。这一对儿的线埋的很深,可一旦被观众碰着了,就是电光火石一样的震颤。
这对人物导演对情感上的处理让我想到王家卫,大概是属于创作者骨子里的文人骚客成分对爱情集体理想的认知,是哪怕世界这么大,到处都是人,我也心知我在你心上。
葛优和章子怡,戏中的陆先生和大嫂小六
影片中葛优和章子怡的对手戏都屈指可数,但你在电影落幕,分明看见一场盛大的江湖爱情在胸腔轰鸣,怎么做到的?
在为数不多的对手戏里,有两场都是捉奸这个不甘寂寞的交际花,她确实美丽的令人着迷,唯一一场全家人吃饭的戏,净是她一个人在说着试镜趣事。
大老板也是宠溺的一句“不要取笑导演”,整个饭桌都围绕她的快乐而快乐,这个被偏爱惯了的漂亮人物于是能无法无天,胡作非为。
小六的人物出场就是和钟汉良热辣挑逗的贴面舞,被陆先生撞到,和她知心知面的聊,小六说:你带我跑了吧,就我们两个。陆回:我要照顾的人太多,没办法随心所欲,我没那个命。小六黯然,陆扭头就说“你不是想演《花好月圆》吗?我安排你上。”他掌握着她喜怒哀乐的命门,她的不高兴全都被在意着。
大荧幕里她深情的说着台词:我看透了你所谓的博爱,只有博爱才最安全,最省事。我要的是一个有偏爱,有憎恨的男人。她这辈子要的,大概就是那份被明明白白的被偏爱,独特的囫囵个儿的唯一的份额,所以外人看她作天作地,自己却慨叹“花痴十三点不过是打发时间罢了”。最后和大明星赵先生睡的这一觉确实让老板颜面扫地了,小六对着陆仍旧笃定:我知道你不会杀我的,你舍不得,你会帮我想办法。
一向起落有声的陆先生沉默了,沉默到妹夫都觉出他的不忍,沉默到大老板仁慈一句“你这么犹豫,就不杀了。”
陆马上回嘴,“我没犹豫,你说杀就杀。”大老板有种知儿莫若父的通透,马上回一句“那就不杀,我说的。”
从此安顿小六远走,不曾想过有生之年再遇到,此刻陆先生疑惑“我有时候会想起你,你应该在北方。”
两人的再度重逢,是品尝过非人境遇,尝尽清苦的人生的余味后,当年那个任性得宠的交际花,把这几年的折磨和命运捉弄的血泪耗尽,压在了她流泪的浅笑和微微点头的知礼。
‘我走过山与水,历经生和死,山间回音是你,水中倒影也是你。你在我心上,便是不曾分离的同行。’
这种举重若轻的处理,让明白这个角色全部生命真相的观众几乎震颤,两个人再没有一句台词,但全在寓意感十足的镜头语言里了。
6、“ 抽丝剥茧的暗线和极有推敲的人设处理 ”
电影矜持但不隐晦,有一些细节耐人寻味,举例点解几处。
陆先生为什么轻易的帮小六完成了换角,埋伏其实是在电影皇后吴小姐曾他帮过一个大忙,丈夫偷腥被抓的尴尬是陆帮忙化解的尴尬,这个回馈就从这里来,环环相扣,导演安排的情节经得起每一分钟的抽丝剥茧。
全片的笑料担当在“童子鸡”的部分。
这个反社会人格的设定,他二十岁,充满无知和原始的荒蛮,没见过世面,没有接触过女性,地道的萧山乡下口音,对一切都有着饱满的饥饿。
不去说那场经典的长镜头带来的满场会心的幽默,点解几个可能会被遗漏的细节之处:
其一,出场吃饼,他狼吞虎咽还接下了同伴吃剩下的;
其二,妓女家养好伤,也是一场他胃口奇佳的吃饭场面,抬头就是一口空碗;
其三,不具备是非判断,莽撞凶残的杀人手段;
其四,他没死。
带着这股原始的生命力,在那场枪战之中,他带着没有‘破处’的遗憾一路来到了妓女的温柔乡,天亮之后,一道光照到他生命里,女人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画面柔软,色调温暖。
你能看到创作者的仁慈,他让他像只小兽,生机勃勃,爱的力量像是原生,给他光亮就仿佛从没有见过血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吴小姐和陆在饭桌有一场戏,在重庆避难的他们聊菜,吴小姐讲吃不惯重庆菜,
“大概喜欢什么地方,就喜欢哪个地方的菜”
“妹夫在上海有一家日本餐厅你去吃过吗?”
此刻,妹夫一口地道上海话的音容还历历在目,他说自己是上海人的声音还应该停留在陆的脑海中,但这一句,导演已经把电影故事起的脉络不动声色的暗潮汹涌了。
尾 声 -- 电 影 就 是 拍 给 我 们 这 个 世 纪 的 人 看 的 !
电影里有一个桥段,是王妈去跟吴小姐送点心,恭维她新电影真漂亮。
“但是电影没看懂”
“真是对不住你,不过我也没看懂。”
“你也没看懂?”
“我请教了导演,导演说这是拍给下个世纪人看的艺术片。”
电影院里大家都轻声发笑,笑的意思好像是说这是程耳对自己作品的自嘲,但觉得这份幽默依然没有逃离他叙事的本分,我们穿越复古,不停的提及黄金时代,但你要知道:从今天到历史,旧上海的浪漫并非禁锢在对往日时光的悲叹缅怀之中。
凝练的视听语言,流畅的叙事,极致的节奏,诗意的审美和无处逃遁的人物命运,惊叹他在电影技术这门功课的优异,更惊异讲述人性复杂的善恶,视角在芸芸众生,态度冷漠却带着凛冽的烟火气。
所以不管是性囚禁,灭家保国,反战批判,他都令你感到冷漠是一种温情,像摄影机眼睛一样的杨德昌,审视冷静的目光下,展示着平静比暴力更暴力的血腥,但同时,如他想说的一样,消亡原本就是一个罗曼蒂克的过程,洞察了却万物都孤独,人如一阵风或者飘零落叶也需要一个拥抱遮住,好让他放心哭。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