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观影│触摸《血战钢锯岭》

    每日经济新闻 2016-12-13 15:46

    都说《血战钢锯岭》是彻头彻尾的“直男电影”,看了以后才意识到,这所谓“直男电影”,不仅在于影片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更在于毫不拐弯抹角的主题、架构、情节和人物。和李安的战争题材电影《比利林恩中场休息》比起来,《血战钢锯岭》的影片结构简直就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的“小学作业”——文戏、武戏,清晰明了。

    每经编辑 丁舟洋    

    每经影视记者 丁舟洋/文

    每经实习编辑 温梦华

    都说《血战钢锯岭》是彻头彻尾的“直男电影”,看了以后才意识到,这所谓“直男电影”,不仅在于影片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更在于毫不拐弯抹角的主题、架构、情节和人物。

    和李安的战争题材电影《比利林恩中场休息》比起来,《血战钢锯岭》的影片结构简直就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的“小学作业”——文戏、武戏,清晰明了。

    主题也无比清楚:坚持信仰“不杀人”、只想救人的戴斯蒙德,在炼狱般的战场里做一名医疗兵,他坚决不拿枪,却凭借惊人的信念,奇迹般的把75名受伤战友救下火线,并且自己还得以生还。

    《血战钢锯岭》剧照

    【文戏】

    在文戏环节,随着戴斯蒙德的成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生长在美国弗吉尼亚的孩子。戴斯蒙德和哥哥从小争强好胜,为了在打闹中获胜,戴斯蒙德可以用一块砖头狠狠拍在哥哥头上。父母慌张的把昏迷的哥哥抱进房中,这让好斗的戴斯蒙德第一次意识到 “暴力是可怕的”、“杀戮是不对的”。

    而其对暴力的另一重憎恨原因则来自于父亲,父亲是一个活在战后创伤阴影里的一战士兵,他厌恶战争、闷闷不乐、终日酗酒、醉后对妻儿大打出手。有一次,父亲在醉酒后把枪口对向母亲,戴斯蒙德抢过父亲手里的枪,将枪口冲向了父亲,虽然最终并没有扣动扳机,但是他后来对战友说那一刻,他的心里已经扣动了扳机。那一刻,戴斯蒙德在心里发誓,今生再也不会碰枪,再也不会以暴制暴。

    什么时候对救人感兴趣的呢?戴斯蒙德意外救了出车祸的陌生人,医生表扬了他的紧急处理手法。而在医院,他又与有着天使般面容的护士一见钟情。

    随着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在二战期间一直独善其身的美国终于对日宣战。耶稣基督的虔诚信徒戴斯蒙德,也和全镇青年一样,怀着保家卫国的心情,自愿征兵入伍。而他却在训练营中提出不被所有人理解的要求:不杀人、不摸枪,他要去那个被撕裂的战场,做一个愈合伤口的医疗兵。长官们劝他回家,同伴们整日羞辱他,但他就是被打到鼻青脸肿也不还手、不退出。直到父亲在军事法庭上助他一臂之力,戴斯蒙德终于获得了“不带枪上战场”的权利。

    《血战钢锯岭》花了一个小时的文戏,都在一层层铺垫戴斯蒙德的和平主义信仰。有点啰嗦,有点拖沓,事无巨细的什么都摊开一一说,似乎不够节制。

    【武戏】

    而到了下半场的武戏部分。则是让人紧张到喘不过气来,没有所谓的一波三折、逐渐走向高潮,后面的一个小时,每一分钟,都是高潮。

    受训后的戴斯蒙德和同伴们,来到日本冲绳岛,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拿下钢锯岭。满脸血污的先发战友对他们说,他们曾六度攻下钢锯岭、又六度被击退,日本士兵根本不怕死。“日本军是凶残的野兽。”

    从陡峭的山崖攀爬上钢锯岭,死亡扑面而来。导演梅尔吉布森对战争的表现绝不是雪白的衣服上浸染一朵血花,然后姿势优雅的倒下,临死前还能握着爱人的手讲完遗言。

    《血战钢锯岭》里的战场,是美国兵用汽油火枪喷射,全身被烈火焚烧的日本兵嚎叫着打滚;是日本兵的子弹穿透美国兵的眼睛,美国兵的腿在手榴弹爆炸中被炸得血肉模糊……是爆头、断肢、血腥、惨烈,战场上的一幕幕是对肉体痛苦的极致展示。

    让人觉得,这明明是2D电影,为什么会比任何一个3D电影还真实恐怖、令人战栗?现在回想起那些痛苦的伤亡情景,都会觉得难受。任何言语的表达,无论被剧透多少次,都不会影响观影时那种痛彻心扉的震撼感。

    这种体验下,在盟军士兵眼中,日本士兵是“凶残的野兽”,而在普通日本士兵眼中,向他们扫射的美国军队何尝不是残忍的杀人机器?发动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毫无疑问是要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对于战场上你死我活的一个个普通年轻生命而言,难道不都是滚滚战车碾压下的牺牲者吗?

    绝不是“手撕鬼子”那种抗日神剧里流露的易如反掌,真正的战争如此狰狞,我们离这场战争的时间不过70多年而已,还仍有国家和地区处于战乱中。不能重蹈战争的覆辙,这才是一部战争片战争场景中应该传达出的。

    《血战钢锯岭》剧照

    【信仰】

    对于不拿枪的戴斯蒙德而言,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役,这更是一场他与上帝的“战役”。经过战火的长官早就告诉过他,自己也是虔诚的教徒,相信主会保护虔诚而善良的人们,但来到战场,你的主在哪里?上帝为什么会让无辜的人们沦入人间地狱?信仰似乎灰飞烟灭。

    戴斯蒙德在军队第一次登上钢锯岭时,一次次穿过枪林弹雨把受伤的同伴们扛回救治地点。而在日军激烈反扑,第一次抢占钢锯岭行动宣告失败的时候,他望着一片伤亡,自己却那么的无能为力和自身难保,站在悬梯边上的戴斯蒙德不禁喃喃自语:“你到底要我做什么?”这句话,是他在问上帝,也是在问自己的信仰。

    远处响起微弱的“医疗兵,救命……”的声音,则是对戴斯蒙德发问的最好回答。“愈合伤痛与撕裂”对生命的救赎,不就是戴斯蒙德执着坚守的信仰吗?在军队撤离、日军扫荡的情况下,戴斯蒙德赤手空拳的把一个个伤员运输下悬梯,还运输下一些日本伤员。

    此前对戴斯蒙德嗤之以鼻、认为他是懦夫的军官,此刻无比恳切的对他说:“我从没对一个人做出过那么错误的判断,你的勇敢超过所有人,你在这场战役中对国家的贡献比任何人都大。”他恳求戴斯蒙德加入第二次登陆钢锯岭的战争,因为所有人都觉得有戴斯蒙德是上帝的“奇异恩典”。下一场战斗前,部队也要先等他祈祷以后再进攻,此时他就是被祝福的奇迹本身。

    当日军宣布投降,戴斯蒙德踢开一个日本士兵企图同归于尽的手榴弹时,他负伤了。他躺在担架上顺着悬崖吊索下来,提示我们他依然是个会受伤的凡人,但沐浴在阳光里,却宛若圣人,像是登上了英雄主义的顶峰。

    【导演】

    影片最让人动容之处,莫过于片尾一幕幕对戴斯蒙德、戴斯蒙德战友等真实人物本身的采访。

    戴斯蒙德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杀害一个敌人,而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勋章的美国军人。正如电影里演的那样,戴斯蒙德是虔诚的教徒、坚定的和平主义,他不拿枪、一次又一次的在心中祷告:“主啊,请再让我救一个人吧。”

    在梅尔吉布森之前,有很多人找到戴斯蒙德,希望将他的故事拍成电影。但戴斯蒙德非常慎重,他认为真正的英雄,是那些为和平牺牲自己、已经长眠在土地里的战友。如果一定要拍成电影,他希望把他的故事交给有能力的、可以值得信任的、理解他的电影人手里,最终,在他逝世十年后,梅尔·吉布森将其搬上银幕。

    而看看梅尔·吉布森近来的情况,也可知这位“演而优则导”的电影人近年来过的并不顺畅。似乎有点被好莱坞边缘化了。这部《血战钢锯岭》,有着他一以贯之的纯粹的英雄情怀,也将助他重回好莱坞之巅。

    只是对于梅尔吉布森,无论是他自导自演的《勇敢的心》,还是他导演的《爱国者》《耶稣受难记》《启示录》,都有着浓浓个人烙印的“信仰救赎”、爱国爱“人”情怀,和对高洁人性的极致赞誉与追求。

    只是这种信仰,也许不止于宗教探讨,而是在讲一个人内心的强大,这个人因为坚持信念,而有了一段不同于别人的传奇。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要成为中国新一线城市,今后要看这些指标

    下一篇

    观影│小人物的伟大是永恒的话题 渺小的背后是一颗“勇敢的心”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