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很好玩,但其背后的资本角逐,天价赌局,都让贴着情怀标签的中国电影产业隐隐显露出困境与迷茫。
前情提要
《我不是潘金莲》正式上映后,成为了不折不扣的2016年度电影市场“话题王”,前后经历了排片撕逼,口碑两极和票房疑云。另外,除了该电影在最开始引发了各种争论和话题,电影背后云集的多家公司、资本也引人注目。
公开资料显示,《我不是潘金莲》的出品方包文投控股全资子公司括耀莱影视、华谊兄弟、北京文化子公司摩天轮文化、华谊旗下公司东阳美拉等,发行方还涵盖了猫眼电影、微影时代、四海电影发行联盟等多家公司。
耀莱影视5亿保底悬了
事实上,《我不是潘金莲》早早就和耀莱影视签下了5亿的保底发行协议。
公告显示,耀莱影视作为《我不是潘金莲》的独家发行方,当影片票房低于5亿元时,耀莱支付2亿元的票房净收益,票房5亿元至8亿元部分净收益由耀莱独享,票房超出8亿元部分,耀莱将获得票房净收益的50%。电影的宣传发行费用全部由发行方自己承担。
这次耀莱影视以5亿保底协议从华谊那里拿了该片20%的投资份额,最终,华谊兄弟、摩天轮(北京文化子公司)、耀莱(文投控股子公司)三家各方的投资比例为5:3:2。另外,按照中国电影市场现在的票房分账比例,投资方最后能够分到总票房的大约为43%。
票房说明一切,截至发稿,猫眼票房统计的结果是3.89亿票房。排片率和场均人次持续走低,这似乎印证了王思聪在微博里对该片的不看好。
根据目前的票房简单粗暴地算一下。总票房3.89亿时,耀莱影城分得的利润为3345万元,如果支付两亿的保底费用,那么耀莱还要倒贴1.67亿元。但如果票房可以突破5亿,耀莱的收益就会可观很多。
但是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根据目前的票房走势,加上该片上映以来负面新闻缠身,另外本周末又有多部大片来袭,该片总票房破5亿元目标已很渺茫。
回顾中国电影业的“保底发行史”,除《美人鱼》与《港囧》获得成功外,其他均以失败告终。
作为投资方之一的北京文化11月30日晚间公告称,公司子公司摩天轮投资影片《我不是潘金莲》的收益并非媒体报道的4410万,初步估算,公司税前收益约为20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北京文化董秘陈晨向媒体表示,公告中预估的2000万元的税前收益,是按《我不是潘金莲》5亿元票房保底来初步测算的。无论如何北京文化都不用承担风险。
文投控股躺枪
保底发行这件事向来很难皆大欢喜。
就目前的票房来看,对于作为保底方的文投控股(其旗下公司耀莱影视参与保底)来说,离保底5亿元的票房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文投控股这次保底极大可能面临失败。
耀莱“何来”?
继续深挖,我们发现耀莱影视和冯小刚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资料显示,耀莱影视是文投控股100%控股的子公司。2013年9月,华谊兄弟的子公司华谊互动娱乐斥资2.1亿元收购了耀莱影城20%的股权,2014年8月14日,又发公告称要向松辽汽车出让这20%股权。同时,松辽汽车发定增公告,募集资金以收购耀莱影城100%的股权。
耀莱影视进军影视投资制作业务后的第一桶金,就来自于参与华谊兄弟主导的项目、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私人定制》,其为耀莱影视2014年度带来超过1400万元的票房分账收入。
在今年初,耀莱影视与微影时代合资成立电影发行公司;《我不是潘金莲》正是该公司的“首秀”。
事实上,在上述两部电影之前,华谊兄弟和他麾下的一众明星伙伴们都先后与耀莱影城达成了股权合作。2013年9月,耀莱影城以2.1亿元转让20%股权给华谊兄弟的全资子公司华谊兄弟互娱。不到一年,华谊兄弟又以逾4亿元加码卖出。同时,冯小刚、张国立、李冰冰、黄晓明等华谊兄弟的“老股东”们则通过一家名为君联嘉睿的投资公司,参与定增文投控股的非公开发行。君联嘉睿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投资公司,持有文投控股9.41%的股权。
此次耀莱影视本想着借着《我不是潘金莲》让票房与股价齐飞,然而现实并不尽如人意。虽然文投控股12月5日公告称,“截至目前,公司作为电影发行方将获得1.51亿元的票房分成(该片还在上映中),将对公司2016年度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文投控股的股价并没有止住之前的颓势。
相比起冯小刚导演的暴躁,耀莱应该更焦虑才对。再来看耀莱影城对《我不是潘金莲》的排片,第一天78%,之后就一直在85%以上,这个排片率可说是远超市场均值。然而在其他院线的排片率呈现持续走低的趋势。另外,关于耀莱“幽灵场”和“票房注水”的传闻也开始在坊间蔓延。
华谊兄弟少赚也是亏
这个冬天对于华谊兄弟格外冷。深度捆绑冯小刚后的第一仗似乎打的并不漂亮。更糟糕的是,华谊兄弟12月6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原拟收购新三板挂牌公司英雄互娱部分股份,由于目标公司属于公开挂牌公司,标的资产涉及股东众多,经多次协商最终未能就交易价格达成一致意见。华谊兄弟决定终止此次重大资产重组,公司股票12月7日复牌。此前公司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股票于9月停牌。
来看看华谊兄弟和“金莲”的关系。
华谊兄弟和冯小刚交情匪浅,去年11月,冯小刚刚成立不久的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在所有者权益为负5500万元的情况下被华谊兄弟二话不说以10.5亿元买下了70%的股权,就已经受到市场质疑。
当时华谊的公告称,自股权转让完成之后,冯小刚需要承诺东阳美拉在2016年经审计的税后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而且自2017年度起至2020年12月31日止,每个年度的业绩目标为在上一年度承诺的净利润目标基础上增长15%。若未能完成该目标,冯小刚就要用现金补足差额。
而东阳被收购之后,2016年也只产出了《我不是潘金莲》一部电影。根据华谊兄弟的半年报,上半年美拉的净利润仅为3535.6万元,想要达成1亿的目标,基本就靠《我不是潘金莲》了。
按照现在的中国电影票房的分账规律,再刨去电影的制作成本,东阳美拉想要从这部电影里获得6千多万的净利润,票房起码要有6亿。
令人安慰的是,华谊兄弟官方表示,冯小刚承诺的东阳美拉2016年度业绩已经完成。去年和今年的净利润之和计入今年的业绩承诺。2015年近5000万元加上2016年上半年的3000多万元,已达到8000多万元。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片酬也已计入东阳美拉的营收。此外,冯小刚的广告代言收入都将为公司贡献业绩。
然而,相较于去年电影市场的热火朝天,今年“冷风阵阵”,不少大片票房“扑街”。根据华谊兄弟2016年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15,159.22 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7.9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22亿元,同比上涨1.33%。而与竞争对手同期报告对标分析可以看出,华谊兄弟的业绩成长下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