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新一线”城市西安:三个青年的奋斗故事!

    每日经济新闻 2016-12-05 00:09

    无论是在北上广漂泊多年后回乡创业的贾航、刘阿娟,还是辞去贵州国企职位的张晓刚,他们都在这座“新一线”城市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状态,努力奋斗也从容生活。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李琦蕊 每经编辑 姚祥云    

    每经实习记者 李琦蕊 每经编辑 姚祥云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专属的气质。北京紫禁城的王者之气和胡同里的市井掌故,上海十里洋场的风情和繁华外滩,深圳的高速奔跑姿态和交融并蓄,重庆巴蜀之地的安逸和山城的热辣。同样,十三朝古都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则是其独有的底色。

    以经济指标和城市吸引力衡量,国内城市气质格局又不尽相同。北上广深稳坐一线城市,西安被列入二线城市,人们印象中这座城市古朴厚重、安逸自得,是旅游必去的城市之一,但对其城市吸引力却总觉得略逊一筹。

    不过,依据《第一财经杂志》从2013年起发布的中国城市的商业魅力榜单,为中国城市再分级,西安连续几年跻身15个“新一线”城市,不知不觉间,这座古城已然迸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更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在西安工作、定居、生活,《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话了其中一些代表人物,无论是在北上广漂泊多年后回乡创业的贾航、刘阿娟,还是辞去贵州国企职位的张晓刚,他们都在这座“新一线”城市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状态,努力奋斗也从容生活。

    本土文化激发企业创新

    在香港读完博士,又在北京、深圳闯荡多年,34岁的贾航最后选择回到西安,一边在高校任教,一边开始创业创立发起了艾多特照明有限公司。

    人情味是贾航回到西安的重要原因之一。贾航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像是城墙一样,青砖冰凉,里面的黄土却有温度。外地人初来西安,可能觉得西安人生冷倔强,可西安人骨子里的质朴就像是灶膛里的炉火,是盖不住的。”他坦言,这样的西安和自己的气质非常契合,“我不喜欢计较和微妙,我认为钉是钉铆是铆。而西安就是这样,正南正北,方方正正,和我很像。”

    在散落在城墙下唱秦腔、下象棋的老人身上,贾航看到了生活该有的模样,“工作有工作的节奏、下班有下班后自己的生活,相处得当,任性自然。”对贾航来说,从容地活着,是无可比拟的。能在忙碌一天后,为家人洗手作羹汤,这是在外多年的他对生活最大的期待。在西安,城市节奏相对北上广要安逸很多,却也不妨碍奋斗,工作和生活能够得以平衡。

    “但西安人从容的生活态度,既是处事不惊,也是保守畏难。”作为一家科技公司高管,这座城市的保守也令他感触颇深,“西安每年的专利申请非常多,但转化为成果的并不多,并且生态链很不成熟。”他举了一个例子,艾多特照明曾在市辖某县找了一位加工商,一切都谈好了,等他拿着样品去找到这位加工商履行承诺的时候,超乎预料的复杂工艺和高品质要求让对方毫不犹豫地对贾航说了抱歉。

    尽管如此,但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西安,依然为企业家们提供了无限创新的源泉。2016年美国圣地亚哥,北美国际家居照明展,艾多特凭借着“西安创造”的Rayee荣获最佳产品设计奖,融合西安本土文化地标元素的展位荣获最佳展位设计奖,这是展会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企业的“双黄蛋”。

    “五万多家企业啊,可广播里一直播放着艾多特的名字。”贾航说到这里时有骄傲也有担上责任的凝重。“我们展会一定会呈现兵马俑摆件、西安剪纸等等,我们每款产品都激光打标:Designed by Adot in Xi’an,因为我们骨子里凝聚着西安的城市匠心和文化传承。

    三十而立,贾航说自己还在路上,和正在高速奔跑的西安一样,他仍在前进。

    工作与生活得以平衡

    和贾航一样,回西安不久后的白领张晓刚也在这座城市找到了事业和生活的平衡点。

    2014年7月,在贵州工作了三年,已经是科级干部的张晓刚选择回到西安。

    三年前,研究生刚毕业的张晓刚,第一份工作签了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选择在贵州是因为当时那边有人才引进,给我们211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十万元的安家费,并承诺第一年是副科待遇,第二年是正科待遇。”张晓刚述说选择第一份工作的原因。

    尽管待遇优厚,但这个年轻的宝鸡男孩并不满足,机缘巧合下,张晓刚还是放弃了在贵州的已有成绩,来到一家中资资管公司陕西省分公司任职。重新回到西安的张晓刚,对自己的诉求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作为一名项目经理,张晓刚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客户进行交流和沟通,设计满足客户需求的交易结构,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他的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给予了他相当的成就感。工作虽然忙碌,但压力尚能承受。健身以及与朋友、家人的聚会时间十分充足,工作和生活能够很好地平衡,张晓刚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满意。

    作为十三朝古都,悠久的历史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烙印。大雁塔、钟楼、城墙都展示着这座城市的魅力,而羊肉泡馍、凉皮等让人赞不绝口的美味也无疑是人们喜爱西安的理由。对张晓刚来说,这熟悉的一切,意味着归属感,在外闯荡多年,他更深感西安人的淳朴憨厚最是难能可贵。

    古城安逸但更需改革

    在北京闯荡后回到西安的,还有“爸爸的苹果”的创始人刘阿娟。

    2014年,为照顾患病的父亲,在京打拼的都市白领刘阿娟选择了回到陕西农村老家,开始种苹果、卖苹果,而这也是阿娟父亲干了一辈子的营生。

    目前市面上的苹果普遍未成熟便开始采摘售卖,但刘阿娟坚持自己的苹果无农药残留,而且到霜降之后采摘。但这也导致相比市面上的普通苹果,爸爸的苹果价格高昂。不过刘阿娟坦言,产品的主要客户群分布在一二线城市,而非近在咫尺的西安,“在西安,大家接受一些新东西还是有一些困难。”

    西安人接受新事物慢,和西安的安逸有分不开的关系。从北京回来后,刘阿娟对这种安逸有更深的感受,当今世界高速发展,“慢”的确令人舒适,“但并不是说我们慢了,整个世界就慢了。事实上,整个世界都在高速发展,我们还在慢,就会把我们越甩越远。”西安人才资源丰富,但是刘阿娟需要的经营人才却很难找到。

    很难有一个城市有像西安这样具有厚重的历史。数不胜数的古迹和独具风味的关中小吃,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依托于此,西安的旅游业发展正兴。刘阿娟喜爱这一切,但她也很质疑,一直谈历史感,到底对现在有什么意义?“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如果不能把它发扬光大,不就变成了啃老?”

    文化的繁荣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初回西安,刘阿娟觉得文化生活一下子贫乏了很多。在北京,她周围有话剧、演讲等多样的小团体,每逢周末可以参加很多活动。虽然,西安“丝路电影节”、“西洽会”等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回西安已经快三年的她也已经渐渐习惯这样的文娱生活,但是每逢去到一线城市,总有一种穿越了时空隧道的感觉。

    西安孕育了最好的苹果,也孕育着最舒适的生活环境,但是,对于极速前进的刘阿娟和不断发展的世界,西安仍需要不断地改变和向前发展。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65后海归的自述:西安是创业者的福地

    下一篇

    西安旅游年收入跻身千亿俱乐部 多元格局日趋成型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