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格力电器双双成交超百亿元,那么,到底是谁在买入这两支股票?
每经编辑 朱万平
每经记者 朱万平
149亿元,中国建筑(601668)成交金额再度超过100亿元。而格力电器在经过前几个交易日连续成交逾80亿元后,今日(11月28日)成交额也一举突破100亿元大关。
中国建筑和格力电器这种成交额屡屡暴增的情况,在今年以来的A股市场上可谓非常罕见。与此同时,近期中国建筑和格力电器的股价表现也很亮眼。以上周一(11月21日)开盘价计算,截至28日,中国建筑累计上涨25.21%,格力电器累计上涨26.64%。
到底是谁在买入这两支股票?
两只个股成交双破百亿
据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的粗略统计,像中国建筑在这样短短几个交易日内,单日成交额多次突破100亿元的情况,恐怕今年还是首次出现。
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经过23日~25日三个交易日的82亿元、84亿元、83亿元的成交额后,28日格力电器的成交金额也一举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18.6亿元,仅次于当日成交最大的中国建筑。
在成交额大幅增长的同时,中国建筑和格力电器的股价表现也很亮眼。今日中国建筑涨停,而从21日至28日短短六个交易日,中国建筑累计上涨25.21%。格力电器28日收盘上涨4.55%,同期六个交易日累计上涨26.64%。
谁在买入中国建筑?
近期安邦资产买入了大量中国建筑的股票。根据中国建筑24日晚间发布的公告显示,安邦资产在首次举牌仅仅7天之后,再次增持中国建筑15亿股,合计占中国建筑10%的股份。11月25日晚间中国建筑公告,安邦资产将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中国建筑不低于1亿股、不超过35亿股的股份。
不过,中国建筑的融资买入金额近期却出现大幅下降,11月21~25日分别为20.5亿元、18.7亿元、11.66亿元、7.25亿元、9.97亿元,降幅达到50%,不过目前仍然居于融资买入额第二位。
而11月28日,中国建筑也现身大宗交易平台,卖方席位为机构专用席位,买方营业部为国泰君安证券北京知春路证券营业部。不过卖出的数量并不大,卖方以9.39元的价格,折价9.1%卖出200万股,合计成交为1878万元。
中金:格力电器被举牌是大概率事件
格力电器收购银隆一事虽然在11月16日告吹,但格力电器股价不跌反涨,成交金额在28日也一举突破100亿元。
另外,根据深交所官网显示,格力电器副总裁、董秘望靖东曾在11月21~23日合计增持公司15.58万股,合计380.66万元。格力电器董事徐自发及其配偶子女曾在24日增持78.48万股,合计2074.23万元。
由于格力电器作为知名的白马股(业绩良好、估值较低、高分红、现金充沛),且股权结构又比较分散,实际上被不少机构认为是举牌的理想标的。11月28日,中金公司发布研报表示,格力被举牌是大概率事件。即使此次不被举牌,未来也将被举牌。当前价格仅反映未被举牌下的价值。
与此同时,近期格力电器的融资买入金额也出现大幅上升,11月21~25日分别为8.3亿元、7.3亿元、12.3亿元、12.2亿元、15.0亿元,增幅达到80.7%,超越此前排名第一的中国建筑居于融资买入额首位。
而由于近期格力电器股价异动,11月28日晚间,深交所也向格力电器发去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是否计划对公司进行股权转让、资产重组以及其他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同时核查公司董监高及其直系亲属是否存在买卖公司股票的行为,是否存在涉嫌内幕交易的情形。并要求公司于11月30日前核查并回复上述问题。
保险资管人士:格力电器符合险资偏好
针对券商预计格力电器大概率会被举牌的预测,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采访了一家大型人寿保险公司投资中心的研究员。
该研究员对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表示,“保险公司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不匹配问题,所以今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就是当十年期国债的利率下行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之后,股权这种比较长期的资产是比较受保险公司青睐的。特别是分红比较高的品种,能够很好实现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格力电器作为高分红的品种是完全符合险资的这种偏好的”
他同时表示:“从保险机构自身角度来讲的话,保险公司更偏好一些银行、地产类的公司,因为它们有更多的战略附加价值。但是,今年以来的话,一些比较优质的、股权比较分散的银行、地产类公司由于包括险资在内的机构进行配置,股价表现都比较好,这也导致其分红收益是收窄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又开始转向了可能不像银行和地产这样对保险公司有很大协同效益的,但是整体价值还不错的公司。”
对于格力电器近期股价的大涨,他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格力电器本身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也和深港通近期将要开通有关。由于海外机构投资者偏爱高分红的品种,预计深港通开通后,格力电器将因此受益。
欲阅读更多股市资讯,请关注每经投资宝微信公众号(微信号:mjtzb2),或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即可。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