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巨星论道:聚焦供给侧 创新资本路

    每日经济新闻 2016-11-28 09:38

    每经编辑 赵庆

    看,前行的道路

    每经记者 赵笛

    提起成都,人们常常会想到一句话,这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如今,成都除了赋予人们宜居的城市环境外,更多的还有浓烈的创业氛围、朝气蓬勃的城市精神、雄厚的资本力量以及财经“巨星”的思想火花。

    11月24日~26日,600余位财经界与资本圈儿的杰出人物,从全国各地出发,一路向西,跋山涉水,来到了这个中国西部的桥头堡——成都。

    他们当中,有顶尖经济学家,有上市公司领袖,也有公私募基金大佬。他们怀揣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憧憬和思考,共赴一个盛会——“2016 第五届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

    2016年,中国经济愈发明显地步入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基本与过去多年10%左右的高增速告别,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告别。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新常态下,“2016 第五届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定下了“聚焦供给侧 创新资本路”的主旨。希望能够集众家之言,为经济结构转型献计献策,为中国腾飞探索新动能。

    在“2016 第五届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现场,各位嘉宾畅所欲言,妙语连珠之际更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经济新常态构筑的中国经济L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而3000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脊梁;

    创投领袖告诉我们:经济新常态将彻底改变中国经济的结构,在具有低成本扩张性的移动互联网经营模式下,下一代的BAT将诞生于这个“资本寒冬”。

    优秀上市公司董事长告诉我们:资本驱动将让位于创新驱动,新能源产业的做大做强将成为未来拉动经济发展的一驾重要“马车”。

    ……

    在这里,一流的实业家的运筹帷幄、VC教父的独具慧眼、宏观大师的审时度势你都能看到听到。

    在这里,我们洞悉资本魔方的多个隐藏面,解读“黑天鹅”频出背后的深层意义。

    在这样一个自媒体喧嚣、网红刺眼、资讯爆炸的年代,每日经济新闻不忘“为投资者代言,为投资者利益守望”的初心,坚持去伪存真的办报理念、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底线。

    巨星云集,百家争鸣!在中国经济经历转型阵痛,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2016 第五届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资本市场在布满“危与机”的风浪中勇敢前行点亮了指路明灯。

    找钢网首席战略官郎永淳:从主播到高管 最怕决策失误带来损失

    每经记者 宋红 杜蔚 刘水静

    依然是熟悉的平头,依然是熟悉的声音,依然是熟悉的无框眼镜……11月25日,在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6 第五届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上,郎永淳如约出现在主持台上。

    虽然身份依然是主持人,但脱下《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外衣,郎永淳已完成华丽转身,出任找钢网首席战略官。

    几个小时的主持过程中,郎永淳嘴里蹦出的多是基金、资本、证劵等字眼。看似文文弱弱的书生,却欲在残酷的创业圈杀出一片天地。

    看峰会:已成年度盛宴

    说起对成都的印象,郎永淳表示:“成都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发展速度非常快。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文化、对外交往,成都都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机遇。成都人张弛有度,既能够享受幸福,更能够创造幸福。”

    对于“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郎永淳说:“每日经济新闻连续多年在全国各地成功举办了多届上市公司领袖峰会,汇聚了学界、资本界、产业界各界的观点。在这个平台当中,我们也看到了对未来趋势的判断,这些判断也具有非常强烈的针对性和前瞻性。现在的上市公司领袖峰会已成为资本市场的年度盛宴。”

    做企业:稍有不慎后果严重

    对比之前和现在的工作,郎永淳坦率地表示:“我其实没有中断过主持,不会和任何人‘走的路’一样。有些活动我是需要参与的,一方面是要把工作和它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我从主播转换成企业高管,挑战相对来讲比较大。”

    说起现在的工作,郎永淳表示,“创业公司高管需要去思考:时间分布、重点推进方向等。这是整个团队所能完成的目标。这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都是一个挑战。未来,对我来讲真不知道是什么样,只能自己去创造。进入企业,工作是具体的、垂直的,稍有不慎,犯了一个致命性的错误就会给这个企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以前的压力可能是瞬间工作的压力,就是对和错的那种压力。现在的压力,即便摔倒,郎永淳还是要站起来,“磕磕绊绊活到最后”。

    讲投资:做专业和擅长的事

    近日,逻辑思维从PAPI酱撤资,难道网红经济真的只是一群人的孤独狂欢?对此,郎永淳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每个互联网公司或者创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会遇到挑战。这些挑战事实上会造成迷惑,而这种迷惑是在自己还没有足够强大的时候,看到了一些直接变现,或者直接带来价值增长,亦或者吸引来投资的时候。面对这种现状,有些人会经不住诱惑。不管是对PAPI酱还是对逻辑思维,各做各自专业和擅长的事情,就是件好事。”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拖累经济的周期性力量已见底

    每经记者 王砚丹 实习记者 林梦霞

    曾因多次预测到中国经济和A股市场拐点而闻名的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应邀参加了“2016 第五届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在会议间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针对人民币、房地产等宏观主题词对任泽平进行了独家专访。

    中国经济L型探底成功

    NBD:您多次提到中国经济将进入L形底部。您认为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哪些?如何应对?

    任泽平:我们大概在去年5月提出了中国经济将L型探底。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均为6.7%,说明这一观点已经得到验证。那么,中国经济目前形势如何?从今年的情况来看,企业去产能还比较充分,所以商品价格开始上涨;库存处于低位,房地产投资和出口开始见底。这些因素显示,拖累中国经济的主要周期性力量都已见底。

    但在见底之后,经济形势仍面临一些挑战。我们认为,使中国经济见底的,是周期性力量自然出清所达到的一个底部。但它不是结构性见底,这或是由于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还没有到位。

    NBD:近日特朗普在美国大选中获胜,您认为他的核心政策,如“基建+减税+加息”对中国乃至全球有何影响?

    任泽平:基建、减税和加息将对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财政扩张的作用立竿见影。基于此,全球对美国的经济前景和通胀前景重新乐观起来;减税和放松管制则有助于激发微观活力,对全球资本市场是利好因素。

    NBD:回首中国股市的历史,A股市场始终像个长不大的任性孩子,您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任泽平:中国资本市场暴涨暴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改革。比如,投资者结构。未来可能更多地壮大机构投资者力量,起到“压舱石”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应倡导价值投资、保护投资者利益、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等。

    NBD:关于A股,您多次成功预测了市场的拐点。那么您认为2017年的A股市场可能会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任泽平:我们对2017年的A股市场有几个判断。第一,整体偏乐观。因为中国经济L型探底成功,整体温和通胀,企业业绩也会继续改善。第二,行情相比以前或更健康更可持续。因为现在以基本面改善作为支撑。第三,现在的风格仍在价值投资上。但要注意,在价值股重估到位、成长股调整到位后,市场风格会不会向成长股切换。

    房地产周期一般18个月

    NBD:目前人民币临7.0大关。您认为人民币汇率下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任泽平:这一轮人民币的汇率下行,是对于高估压力的修正。因为这一轮的美元走强,是从2014年5月美联储退出QE开始,并且引导加息预期。我们大致测算,在2014年~2015年美元走强的背景下,世界主要货币欧元、英镑、日元相对于美元贬值了20%。但与此同时,人民币是世界第二大强势货币,并没有贬值,所以积累了高估的压力。而今年人民币开始释放它的高估压力。

    NBD:关于地产,您曾预测“一线房价翻一倍,三四线涨不动”。而去年年底至今年上半年的房价走势印证了您的判断。那么,您对目前房地产市场怎么看?

    任泽平:房地产具有自身规律。我大致总结了一些:一、房地产周期一般平均为18个月,即涨18个月,调整18个月。那么,以今年国庆作为起始点,这一轮调整至少会到2017年年末。第二,明年销量将明显回落,价格应该是稳步调整的,环比上涨的可能性会逐渐削弱。第三,明年房地产投资可能会有二次探底,但是调整幅度不深。

    NBD:您的《转型宏观》、《供给侧改革》、《宏观周报》等报告体系均成为经典。能否就您的研究框架和原则做一个简单介绍?

    任泽平:首先需要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紧密跟踪。第二,向市场学习,向投资者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公共政策部门学习,向微观企业学习。第三,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宏观,而宏观研究要做几个打通——宏观与微观打通,实体与货币打通,经济与政策打通,国际与国内打通,保持开阔的视野。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推进清洁能源 对雾霾治标治本

    每经记者 谢振宇

    2016年已近尾声,2017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将如何演进,企业转型升级往哪里走?一系列问题摆在企业和其掌舵者面前。

    11月25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6 第五届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在成都举行,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做了主旨演讲。他表示,“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和雾霾问题,必须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尤其是光伏发电的建设速度,才能治标治本。”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刘汉元表示,无论是环境需求,还是经济持续发展需要,能源结构调整都是必然选择。

    谈模式 渔光一体提高了生产效率

    NBD:通威集团推出渔光一体实践,您讲到这将改变我国能源结构且利好众多,其具体路径是怎样的?

    刘汉元:发展清洁能源,一是要决定技术路径走哪一边,是薄膜、晶硅的光伏模式,还是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核能聚变。

    另一个方面要找到空间和能量来源。光伏发电已经具备规模化和经济性的特点。如何在能源使用集中的区域,尤其是东部沿海区域推广,最缺空间。很多地方没有那么多土地资源去建设光伏电站,怎样的方式可使这些发电空间和原有空间叠加应用?

    根据行业本身特点和资源条件,通威集团近年整合研究了渔光一体的复合应用,我们称之为跨界整合创新应用。如果我们实施渔光一体战略,可以完成成片改造和污染普查。同时,自动化程度更高,提高了养殖成功率,增加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在其水面上增加空间复合利用,实现光伏发电,并形成收入,让国土单位面积成倍提升其利用率。这对东部地区的能源清洁化找到了一条捷径。若以全国养殖水域的总面积算,全部建成渔光一体发电设施,大概可建成15亿千瓦装机,相当于2015年底我国已经建成电网发电装机总容量规模。

    NBD:通威在国内正布局更多渔光一体项目。集团未来在推广和建设方面有何规划?

    刘汉元:通威渔光一体项目,今年应在几百兆瓦水平,明年会多一点。

    我们会在把握这种节奏,配合技术、市场、成本管控等方面,以合理的节奏和速度推进。(社会)对渔光一体项目的需求非常巨大,建设过程中,我们会整合各种资源。

    NBD:新能源和农业,已成为通威股份两大主业。光伏业务未来还会对通威股份的业务带来哪些促进?

    刘汉元:公司原来是以饲料、水产养殖、产业链服务为主,现在增加了光伏。在同一个空间上,两个行业相互支撑和关联,能够实现价值和财富输出,也为公司找到了数倍或者10倍的发展空间和平台,符合公司一以贯之的战略,又能给股东带来更多回报。

    论趋势 中国经济总量没有饱和

    NBD:2016年已近尾声,您对明年的行业趋势和经济形势有何判断?

    刘汉元:尽管都在说产能过剩,也看到经济增速在减速,能源供应出现短期过剩现象,但能源没有过剩,我们消费总量也没有过剩,因为我们有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基数。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总量没有到头、没有饱和、没有总量过剩。很多需求都可以创造和制造,用这样的眼光看中国经济,就不会认为到了瓶颈和天花板。

    无论是环境需求,还是经济持续发展需要,能源结构调整都是必然选择。从这个高度去认识问题,有利于我们找到方向和路径,快速推进。

    NBD:此次参加上市公司领袖峰会,您如何看待上市公司这个群体?

    刘汉元:尽管不是所有的好公司都在上市公司,但大部分不错的公司都在上市公司这个群体。上市公司在沪深两市已超过3000家,在新三板挂牌数已近万家,这个群体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经济的主力军。

    这个群体健康与否,发展方向正确和到位与否,关系重大。无论是支撑经济中高速发展,还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上市公司都应该主动挑起担子,也需要抓住面前的机会。

    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仲伦:创造力很重要 不能只盯着电影票房

    每经记者 牟璇

    2016年8月,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A股市场,并且成为具备“专业化发行公司+综合性院线+高端影院经营”全产业链的影视巨舰。而带领这艘巨舰畅游的正是公司董事长任仲伦。

    在“2016 第五届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上,《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对任仲伦进行了专访,他表示:“创造力很重要,不能将目光只盯在电影票房上,以票房论成败。”

    资金和人心是上影改革最大阻力

    NBD:您在2003年接手上影后,是怎么考虑上影的发展?

    任仲伦:我是2003年5月任职的。我以前是一个电影学教授,但是到一个企业去还是很不一样的,我之前从来没有看过一张财报,当你要去当一个总裁、厂长,必须承担起责任。所以,2003年9月我就到上海交大去学习EMBA课程。

    我刚到上影任职时真的不知道电影是否能赚钱、该怎么赚钱。后来我去洛杉矶十多天,就在我的笔记本上记下了很重要的几句话:第一是版权交易。上影是个老厂,有庞大的片库,美国大片场靠版权平衡他们的收益,我觉得我们也可以;第二就是产业链,我们那时主要是制片单位,于是2003年我就提出了上影的发展战略,打造一个产业链完整、多片种、市场竞争能力领先、创作能力领先、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大型集团。

    NBD:在改革的过程中,您认为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任仲伦:这个阻力是综合性的,主要是资金和人心。首先是来自于长期以来的负债,想做事又没钱。还有就是员工的情绪。电影艺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低迷,整个企业的情绪都不太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解决。

    NBD:现在上影的表现,您觉得算不算实现当初的目标?

    任仲伦:我觉得基本实现了当时预定的目标,我们实现了三级跳:第一级跳在2004年,我们把一个文化事业单位首先转企,按照企业的要求去改革。第二级跳就是改制、股份化。第三级跳就是上市,我们2012年启动上市计划,今年完成了上市的历程。

    NBD:上影上市后的表现非常不错,您觉得核心优势是什么?

    任仲伦:上影的优势很明显,我们是产业链最为完整的电影企业,拥有多片种的制片体系。我们也是国内外获奖最多的电影企业之一。院线方面我们走在前列,在全国100多个城市有将近400家影院。我们的发行在全国也占到7%,我们主导的四海发行联盟占20%以上的市场份额。

    此外,我们在上海有一个片场,有600多亩地;我们还建立了电影博物馆。十年时间里,我们形成了整个产业链。

    院线像加油站有现金流,是中长期投资

    NBD:就普通人而言,院线就是放电影的地方,为什么您认为院线是“核心竞争力”?

    任仲伦:电影院线就像加油站,它有充沛的现金流,是中长期投资,占据市场份额,是持续的微利,因此我认为制片厂必须靠院线支撑。最近的《我不是潘金莲》吵来吵去,就是院线的竞争。

    NBD:今年暑期票房遭遇下滑,您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任仲伦:导致今年票房增长下滑有几大原因:首先是按规律来讲,不可能每年都保持高增长;第二可能也有大年小年,今年的影片没有去年票房爆发性这么强;第三也是我们要警惕的,很多制片商想赚快钱,哪个电影成功了他们就模仿,市场对这种行为给予小小警告也是必要的。

    NBD:我们关注很多电影公司,中影和上影可比性较强,中影披露了控股大连华臣的计划,上影有并购的计划和想法吗?

    任仲伦:关于并购我们也在谋划,实体经营是企业的基础,我们会坚守;上市后上影面临扩张,我们一定会优先考虑兼并重组战略,并且我们会以“出手比较快,出手比较多,准”的理念来进行扩张。

    康得新董事长钟玉:10年赶超美国3M 变革需颠覆式创新

    每经实习记者 李少婷 张虹蕾

    在新材料领域,康得新不断开发新技术,用十几年的时间实现在多个领域的领先,成为行业内的一个标杆。

    在“2016年 第五届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康得新董事长钟玉。采访中,钟玉阐释了康得新业绩高增长的“秘密”,也坦言与行业内的国际领导者3M公司相比,康得新仍存在学习的空间。

    钟玉透露,目前康得新正在打造一个可以为用户提供总体解决方案的生态平台。在伟大的变革时代,“企业要想赢得未来,必须进行颠覆性创新。

    技术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NBD:康得新是如何打开局面,使得预涂膜可以取代原来的材料?

    钟玉:预涂膜是用在印刷包装里的,过去我们做不了,因其用的材料含苯,会造成人不孕症和白血病。而康得新在上世纪90年代开创了中国预涂膜的先河,五粮液酒厂当时就坚决推广预涂膜,以替代原有的十几条生产线,也是在五粮液酒厂广泛应用之后,预涂膜逐渐走向了全国。

    NBD:康得新业绩增长的六年来,复合增长率在60%以上,秘诀是什么?

    钟玉:我们在过去六年,利润增长40倍,这是个很好的说明,增长背后的原因是不断地创新。以前,中国企业靠资本拉动经济发展,但现在,创新才是动力,尤其是技术的创新。

    NBD:新材料将带来怎样的变革?

    钟玉:材料是我们所有产业的基础,人类的科技和产业发展里程可以用材料分类。未来世界是由看不见的材料构筑的,包括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NBD:您曾表示,要争取用十年时间赶超全球光学膜龙头企业——美国3M。现在进展如何?

    钟玉:3M公司是个伟大的企业,是康得新去学习和追赶的标杆,我们说要抓住10年的时间去追赶它。目前,不论在经营规模、技术领先性还是全面研发能力上,我认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同时,我们也已经在很多领域实现了超越,比如汽车窗膜,康得新在市场占有率和技术水平上都已超越了3M公司,成为中国4S店的主流供应商。

    NBD:康得新还要在哪些方面向3M公司学习?

    钟玉:3M的研发能力值得我们学习。康得新目前已经在全球9个国家布局了10个研发中心,整合全球的研发团队,现在外籍研发人员大概有300人,占比20%左右。更重要的是,我们跟行业上著名的科研院所形成了联盟,和全球的许多院校都有合作。

    组织创新需去中心化

    NBD: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康得新的探索经验,企业应如何适应?

    钟玉:首先,我们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其次,我们进行全产业链、全系列的经营;最后,还要利用好“互联网+”,打造4.0版新型制造业。

    NBD:您多次提到信息时代的变革,康得新如何布局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商业生态?

    钟玉:信息经济的今天,要打造一个为用户提供总体解决方案的生态平台。比如我们碳纤维是为新能源电动车服务的,而为新能源电动车服务不仅需要碳纤维,还要把复合材料做成部件,而后每个车要设计,因此还要有设计服务中心。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将这些环节全部打通,由此就形成了一个生态平台。

    NBD:中国的制造业在颠覆式创新的过程中还要在什么方面实现突破?

    钟玉:我们制造业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制造业走向延伸时应该更有竞争力。

    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制造业要注意组织创新。新时代的核心是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所以我们需要做到去中心化、扁平化,使我们各个企业有自主权、决策权、经营权。

    NBD:最后,请您给此次峰会留一个寄语。

    钟玉:3年前我参加过峰会。3年以来,每日经济新闻的发展具有开拓性,一个全媒体的平台已经站稳脚跟,在中国乃至世界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另外,峰会的关注度更高了,每日经济新闻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

    祝愿论坛越办越好,能够成为中国精英企业探讨发展的一个平台,成为链接中国优秀企业来成都发展的枢纽。

    赛富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经手1亿美元 风险投资才会有感觉

    每经记者 张喜威

    时至今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已提出逾两年,而在创新、创业背后,少不了政策的支持和资本的推动。

    实际上,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环,各类投资基金,尤其是天使投资基金(AI)和风险投资基金(VC)近年来也迎来了蓬勃发展。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募资总额超过8000亿元,市场管理资本量超过6万亿元,活跃机构超过万家。

    11月24日~26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6 第五届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在成都举行。在此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针对有关创新创业的热点话题,以及股权投资市场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对现任赛富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进行了独家专访。

    30~40岁是创业最好时期

    NBD:创业和投资是这两年非常热的话题,您对目前我国各地的创新创业氛围有哪些看法?

    阎焱:创业和创新本身是好事,但我还有两点担心,一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创业其实是一个风险极高,浪费极大的事。二是,现在创业、投资的钱,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政府,这些钱花出去以后能不能收回来?

    现在虽然创业的多了,但失败的、质量差的公司也多了。总体感觉是创业的总体质量在大幅下降。

    NBD:您认为,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更适合创业?

    阎焱:其实对于创业,外界很难说,它更取决于你内心的渴望,以及你具不具备创业的条件。以我们过去的经验看,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大概30~40岁之间是创业最好的时期。

    另外,中国过去的创业,主要是从1~N,而从0~1的创业比较少。就是说,商业模式的创新多一点,原创性的技术创新比较少。但在今后,中国更需要的是从0~1的创新。

    看好“互联网+”和医疗健康

    NBD:作为一个从业20多年的“教父级”投资人,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投资理念、投资心得?如何挑选一个有增长前景的企业或项目?

    阎焱:投资是一个长期的事,不能赶潮流,很多成功的企业都要经过很多年的发展。其实投资需要很多年的积累。在这个行业有一个基本规则,就是你要在这个行业里做完1万个小时,要投出去1亿美元以后,才能对投资有一些基本的感觉。1万小时就是10多年,1亿美元也就是逾6亿人民币。

    作为一个好的企业或项目,第一,目标市场一定要很大。第二,一定要解决社会中的一个硬需求。第三,好的企业或项目还要有一个非常低的扩张费用。

    NBD:我注意到,在赛富中国的官网上,展示了大概108个投资项目,其中35家属于互联网、移动与电子商务领域,20家分布在健康医疗领域。您目前是否仍看好这些领域?

    阎焱:当然。中国的互联网,尤其是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在未来的几十年都是主题。另外,未来几十年,健康医疗都是中国一个很大的题目,需要大量的投资才能提高。另外,还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等。

    西部设办事处首选成都

    NBD:赛富目前在国内有9个办事处,都分布在东部或者南部。您如何看待中西部投资市场的前景?有没有考虑过在中西部城市,比如成都,设立新的办事处?

    阎焱:考虑过的,如果在西部成立办事处,成都应该是首选。气候、环境,包括周围的创业环境都不错。这主要是看有没有足够的投资机会。过去,成都还是以吸引大企业到这里办分公司为主,对于我们这些做风险投资的来讲,这种大型企业的投资机会并不大。

    而现在创业的机会要多一些,各地政府也在支持创业。相对来说,成都是西部地区高校集中度较高的地方,基础设施、人文环境也比较好,而且成都有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就是留得住人。另外,成都的政府部门对风险投资也特别支持,这也是跟其他西部城市有区别的地方。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险资“三流派”鼎立 铸就A股新格局

    下一篇

    营改增全面推开 全年减税5000亿几乎板上钉钉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