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陈 旭
□每经记者 陈 旭
30年前,当拥挤的绿皮车还一票难求时,我们很难想象如今在宽敞舒适的高铁车厢里,看着平板听着音乐,不到5个小时能跑完京沪全程;
10年前,当老旧的公共影院大多退出历史舞台,谁又能想象如今只需轻点手机屏幕,就能在家附近订座观影;
1年前,当媒体曝出中国游客海外疯狂抢购智能马桶盖时,很少有人预想到,仅半年左右,就有国内企业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马桶盖及电饭煲,品质不输进口品牌……
所有这些看得见的产品,以及看不见却能切身感受得到的服务,在大幅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背后,无不体现出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
柳传志从国有科研院所下海,创办联想,其后收购IBM个人电脑等,把联想打造成海内外最知名的中国品牌之一,这是创新;
任正非一手创办华为,在事涉信息安全的高端市场上牢牢站稳脚跟并保持住自己的份额,依靠的也是创新;
马云离开高校,把诞生于国外的电子商务在国内做大做强,并使“双11”成为一个总理都点赞的消费节,这还是创新;
马化腾和微信团队,临近2014年春节前的一次“红包突袭”,借助朋友圈营造的火爆氛围获得支付入口,迅速补上企业自身在移动支付上的巨大短板,这依靠的当然还是创新……
正是这种创新精神,让中国在短短30多年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就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当前正进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随着“刘易斯拐点”若隐若现,多年来作为支撑经济高增长重要元素之一的人口红利也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未富先老”带来的养老压力,使原来轻装上阵的企业遇到不小挑战。再加上近年“脱实向虚”、过度房地产化等弊端出现,让民营经济压力陡增。
在此背景下,企业应如何突围?未来的商机又在哪里?答案肯定多种多样,但其中最重要的元素还在于创新。
近期,在股东大会“发飙”的董明珠,陷入舆论中心。董明珠之所以会和中小股东产生矛盾,真实原因也是为了让格力电器能够追逐自己的“造车梦”——其他方面不说,这种已届退休之年的企业家依然对创新割舍不下,正傲立潮头的企业家有什么理由放弃创新的历史担当?
刚刚过去的周末,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6 第五届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在成都举行,各路资本市场大佬齐聚蓉城共襄盛举的同时,也在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鼓劲加油。如今,不少后起之秀正在崛起,希望这些创业者能高擎创新大旗,并借助资本力量,带领中国新生一代企业家在更广阔的全球舞台上发展壮大。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