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天府新区的模样日渐清晰。天府新区核心区更发展成为大厦林立的现代城区,肩负着成都“双核共兴”的重要使命。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杨弃非 余蕊均
◎每经记者 杨弃非 余蕊均
11月16日,注册资本40亿元的成都天府新区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天府新区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将更好地服务于天府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聚集。
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两年前的10月1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四川天府新区。同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四川天府新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把四川天府新区建设成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区,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辐射带动西部开发开放,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两年来,天府新区的模样日渐清晰。天府新区核心区更发展成为大厦林立的现代城区,肩负着成都“双核共兴”的重要使命。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一步一个脚印,天府新区核心区正在目标清晰的建设道路上稳步前进。
值得一提的是,不到一个月,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吉利新能源汽车项目、中德创新产业合作核心园区先后落地天府新区核心区,进一步强化了这里从科研到生产、从辐射全国到放眼全球的全方位聚集效应。
眼下,成都正积极落实中央实施《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要求,大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力争早日将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作为成都新极核,天府新区核心区也正遵循着这一发展目标,积极助推成都站上“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在其重点打造区域成都科学城的带动下,天府新区核心区也将不断以科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整合优势产业,打造西部的新兴增长极,在国内外创造出更大的产业与经济的辐射聚集效应。
“千年杠杆”:撬动成都“双核共兴”格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2011年提出规划建设以来,天府新区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尤其是在天府新区被确定为云贵川渝地区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后,其开发建设便上升为国家战略。
去年,四川省批复同意《四川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2015年版)》,将天府新区定位为中国西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与科技创新高地。
天府新区核心区的变化集中体现了这一定位,这个总面积约564平方公里的天府新区“中心地带”,也将成为成都新的经济增长极。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天府新区核心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达220.3亿元,同比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达369.3亿元,同比增长19.8%。同时,预计全年将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实现同比增长达13%。
同时,成都还出台了《加强成都天府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吸引全球优质科创企业与人才提供更为优厚的政策扶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背景下,成都将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发展格局提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作为成都的“双核”之一,天府新区核心区将以加快建设国际化现代新区为统揽,把天府新区作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和撬动成都“双核共兴”改变城市格局的“千年杠杆”,以成都科学城、天府商务区和产业合作园“三大板块”为重点,以科学的规划为引领,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大力集聚产业项目,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正在加快形成。
为此,成都规划了“3快3普”共6条轨道交通线路联通成都中心城区与天府新区,首先在交通上确定了天府新区核心区作为成都“双核”之一的重要性。据了解,地铁1号线三期将于2018年初开通。通过新的轨道快线或快速路,未来,新区内80%的地区均可在50分钟内到达成都主城区。
与此同时,随着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项目同步建设的启动,国家综合管廊试点和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建设的加快推进,新城雏形已初步显现。
西部“硅谷”:科技带动产业聚集
从“一张图纸”到“一座城池”,天府新区的变化有目共睹。为何短短两年会发生如此巨变?作为天府新区核心区的重点打造区域,崛起的成都科学城及其带动的科创产业或许能解释这一问题。
“留给科研的空间决不能挤压。”为此,天府新区核心区将“最好地段”留给了成都科学城。
“西部创新第一城”“四川创新转型发展新引擎”“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位于兴隆湖畔的成都科学城,与位于其正北方25公里的成都中心城区坐标——天府广场南北相望。这座被称为中国西部“硅谷”的新城,被寄予厚望。
按照规划,成都科学城将打造科学研究及应用转化、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创意设计、军民融合、国际合作六大产业园区,全力促进创新要素、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如今,随着成都科学城产业雏形和城市雏形的初步形成,“创新为魂、科技立城”的声名日渐远播,成都科学城的科研潜力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可。
10月的最后一天,中国科学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在这里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中科院成都分院的7个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将整体搬迁入驻。据介绍,中科院成都分院在基础性、关键性科学领域具有雄厚研究实力,该项目能进一步整合科学城现有科教资源优势,增强基础科学实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此前,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电子科大天府数智谷创新基地等10个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航天科工四院、盟升电子、亚信网络安全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已在成都科学城安家落户,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还一次性引入6位“两院”院士常驻。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成都科学城已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12个,孵化面积达69.4万平方米,吸引包括北京超星、启明星辰、千行集团、因诺生物医药在内的6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签约。同时,仅今年前三季度,成都科学城共引进44项重大产业项目。
可以看到,成都科学城已开始着手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可以预见,新技术、新产业不久之后将在此开花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成都“内陆开放高地”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成都科学城还将肩负起联通国内外科技产业交流的桥梁责任。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中德创新产业合作核心园区最终落地成都科学城。作为中德创新合作的“大脑”,它将和此前落地的德国北威州中心、斯坦福国际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一道,为成都的科创产业打造世界级的发展环境。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