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工信部责令苏州金龙整改 财政部将追回+罚款总计7.78亿

    每日经济新闻 2016-11-22 00:23

    政府会慢慢改变补贴的方式,会相应的提高补贴门槛从而避免企业骗取补贴。

    每经编辑 黄晟 吴凡    

    每经记者 黄晟 实习记者 吴凡

    11月20日晚间,金龙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的控股子公司,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金龙)于近日收到工信部下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行政处理告知书》(以下简称《告知书》)。

    《告知书》显示,2016年10月,财政部向工信部抄送了《财政部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财监函[2016]6 号),确认苏州金龙申报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的新能源汽车中,有1683辆车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而这其中,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19亿元。

    为此,工信部对苏州金龙提出三项要求。

    苏州金龙骗补 工信部责令整改

    据悉,上述工信部要求企业处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责令苏州金龙公司停止生产和销售问题车型;二、暂停苏州金龙公司申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资质,并将问题车型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予以剔除;三、责成苏州金龙公司进行为期6个月整改,整改完成后,工信部将对整改情况进行验收。 

    今年1月,国家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四部委重拳出击,宣布启动新能源汽车企业骗补的调查。到9月8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地方预决算公开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中对5个典型案例予以公开曝光,其中包括苏州金龙。

    10月13日,金龙汽车“贴出”《关于收到财政部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的罚款公告,其中财政部将追回苏州金龙2015年中央财政预拨资金5.19亿元,并拟对苏州金龙作出按违规问题金额的50%处以2.59亿元的罚款的行政处罚。同时从2016年起取消公司中央财政补助资格,何时恢复将视整改情况,并按照程序重新予以审批。 

    先后受到两部委的“关注”后,公司回应称,苏州金龙将积极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整改。 

    11月2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走访了苏州金龙,不过企业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企业负责人不在公司,不方便多讲。 

    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产业投资处,分管新能源汽车补贴申报的工作人员施银芳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其也是在国家财政部通报以后,才清楚这个事情。现在可以申请的是2015年的四季度的市补,如果符合政策要求就可以申报,“市补和省补都是补贴给符合政策的购车消费者的,与企业并没有关系,国补才和企业有关”。 

    虽然苏州金龙已经自9月8日起停止生产和销售问题车型。不过,由于控股子公司被追回以及罚款总计高达7.78亿元,金龙汽车今年的业绩还是受到了一定影响,根据公司9月9日的公告,经初步估计,财政部此次追回加处罚的金额,将直接减少2016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3.154亿元,将可能对公司2016年经营业绩造成较大影响。 

    据悉,金龙汽车2015年新能源客车销售1.84万辆,同比增长437.28%,占公司汽车总销量的21.2%。其中,纯电动客车销售12323辆,同比增长1041%。金龙汽车2015年销售新能源汽车所获政府补贴共计58.03亿元,其中纯电动客车补贴42.33亿元,插电式客车补贴15.7亿元,是公司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36亿元的10倍左右。

    新能源汽车销量放缓 

    据了解,自2009年起,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予以补助,截至2015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334.35亿元,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49.7万辆,销售约44万辆。 

    不过,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一些车企开始“垂涎”政府补贴的巨大金额,企图“浑水摸鱼”。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许多新能源汽车企业骗补的出发点就是骗钱,“因为企业自身达不到国家补贴的量,于是开始通过伪造骗取更多的资金”。 

    为此,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也将面临调整,目前《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以下简称《推荐目录》)已暂停更新。

    上述情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能源汽车产销的下滑。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统计,商用车方面,10月份纯电动客车销售6686辆,同比下降43%,环比下降24%;纯电动专用车销量为1710辆,同比下降75%,环比增长32%;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销量为1346辆,同比下降43%,环比下降29%。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政府会慢慢改变补贴的方式,会相应的提高补贴门槛从而避免企业骗取补贴。 

    韩晓平则认为,要改变这种现象,只有提高惩罚力度才能减少企业铤而走险的严重失信行为,“补贴的门槛每年都会调整,但不会因为个别“害群之马”而取消对新能源技术扶持的力度,关键问题是对这些骗补的企业应该以贪污论罪采取刑事立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安邦增持中国建筑至6.21% 未来或继续增持

    下一篇

    硅宝科技“中国合伙人”矛盾升级 副董事长等要求董事长“下课”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