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到2020年,我国的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要更加健全有效,农村经济发展更加繁荣协调,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农村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雯
每经记者 张雯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十三五”期间农业经济发展的主线。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
《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的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要更加健全有效,农村经济发展更加繁荣协调,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农村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规划》明确提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表现为玉米等农产品库存积压和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供给不足并存,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农业生产效益低而不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加大。
此前,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曾表示,在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的同时,农业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矛盾主要体现在阶段性、结构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对此,《规划》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巩固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水利等基础设施欠账比较多,导致我国现代农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在物质技术装备、基础设施、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着力,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解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前副组长陈锡文指出,这项改革本质上是要提高农业综合效率、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要科技创新,其中不仅要加快科学研究,更要把好的科研成果尽快推到田间地头,变成现实生产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技术进步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副研究员郭静利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发展目标,到2020年要实现农业耕种收的机械化率从现在的63%上升到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6%上升到60%,这说明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技术转化以及机械的普及还存在较大缺口。”
在谈到农业科技进步时,陈锡文曾以大豆为例来指出我国某些农业技术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他说:“去年全国大豆平均亩产247斤,而全球是大约亩产370斤,如果再不加快科技含量、提高效益,国产大豆很可能会变成‘大熊猫’,没人愿意种。”
针对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目标,《规划》提出,要加强农业科技攻关。重点围绕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工程,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进一步分离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营性职能,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承担农技推广项目,集成、熟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引导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解决农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