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清盘已不是新鲜事,但近期却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据基金三季报统计,149只基金的净资产规模已经低于5000万元(A/B/C份额合并计算,剔除发起式基金、分级基金子份额与ETF联接基金),它们来自57家基金公司,数量占所有基金的3%。那么,基金公司究竟打算如何处理这些迷你基金?“清盘潮”是否真的会到来?投资者又该如何避免踩到“雷”?
每经编辑 李蕾
每经记者 李蕾
公募基金清盘已不是新鲜事,但近期却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原因就在于迷你基金数量庞大的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理财不二牛(微信号:buerniu5188)据基金三季报统计发现,149只基金的净资产规模已经低于5000万元(A/B/C份额合并计算,剔除发起式基金、分级基金子份额与ETF联接基金),它们来自57家基金公司,数量占所有基金的3%。除此之外,还有63只基金的规模位于5000万~6000万元的危险区域,也面临着随时跌破清盘线的风险。
事已至此,对投资者来说,更关心的是基金公司究竟打算如何处理这些迷你基金?“清盘潮”是否真的会到来?普罗大众又该如何避免踩到“雷”?
权益类加大持续营销
自从近年公募基金进入“小时代”起,这类基金在清盘边缘徘徊的问题就一直广受关注。
2014年9月,汇添富28天短期理财债基清盘退市,成为基金注册制新规下“第一个吃螃蟹者”,一度引发“基金清盘成为常态”的讨论。不过在此之后,选择主动清盘的基金与迷你基金总数相比只是沧海一粟,算上10月底宣布清盘的富安达信用纯债基金,今年以来主动清盘退市的也只有7只,还有大量已经接近清盘条件的基金选择“死扛”。
理财不二牛(微信号:buerniu5188)统计发现,面临清盘风险的基金大多集中在风险较高的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QDII、债券型基金也不在少数。在整体环境和外力作用的多重影响下,不同类型的迷你基金走上了迥异的发展道路。
比如,易方达中证500ETF(510580)最新公布的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该基金均存在连续六十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五千万元和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二百人的情形,而结论和解决方案则是“鉴于基金资产净值和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的下滑主要受市场环境影响,本基金将继续运作”。
与之相似的还有华富策略精选混合(410006),也在三季报披露该基金资产净值存在连续六十个工作日低于五千万元的情形,并称“本基金管理人会根据《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并将严格按照有关法规的要求对本基金进行监控和操作”。
一位沪上基金公司投研部人士表示,“其实没有强制清盘的规定,符合条件的要求报证监会,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不一定就是清盘;加大营销力度、吸引更多资金是权益类基金较为普遍的做法。清盘也是需要成本的,能维持下去的肯定要想办法,降低清盘的可能性。”
当然,还有一些基金公司选择对旗下的权益类迷你基金进行转型或调整投资方向。不过一位大型公募基金人士指出,股票型基金转换要报批,流程非常麻烦,成本已经不亚于发行一只新基金了,“走到这一步了,通常还是会考虑清盘”。
定制基金成为“壳”资源
如果说,权益类的小微基金还处于比较艰难的“死扛”阶段,那么以债券型基金为主的定制基金,日子则要好过很多,因为它们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成为委外资金的“壳”。
今年以来,机构委外资金大规模涌入公募基金,也因此造就了一大批定制基金。不过由于这些定制产品的投资风险和收益特征,与机构本身的诉求往往高度契合,其生命周期也被机构委外资金的期限所主导,一旦机构集中撤资,这类基金就面临“只剩下一个零头、濒临清盘”的尴尬局面。
不过,近期一些新鲜案例则让我们看到了其他的可能性。交银理财60天债(519721)今年的半年报显示,该基金总份额为932.61万份,而到了三季报,这一数值变成了10.09亿份,短短几月内规模大涨一百多倍。公开数据显示,像交银理财60天债这样短时间内规模激增的迷你基金还有多只,且大部分都是债券基金。
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坦言,“就是一个‘壳’。既然是开放式基金肯定可以再进资金,原来的机构走了,找到新的资金就可以维持下去。”
上述投研部人士也透露,债基属于固定收益产品,亏损可能性相对较小,符合大多数机构的投资要求,“所以能投债券的资金比较多,这家走了,可以找别家进来。债券相对来说收益还能大概有个区间的把握,不像权益类波动较大”。
虽然已经有基金公司开始试水,不过实际操作要面对的问题还是不少。该人士指出,各个机构的投资部都会对资金的投向要求,不同机构有些需求难匹配,比如费率、投资范围、最大回撤和产品属性等,太宽泛了有的机构就不接受。“如果需求完全一样,当然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上述大型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现在监管机构开始收紧新基金报备的口子,“壳”还是很值钱的,“明年还要继续抢委外,现有资源要利用好”。
基金公司拒绝大规模清盘
在理财不二牛(微信号:buerniu5188)采访过程中,虽然不断有基金公司人士提到“现在迷你基金很多,清盘也是常态化”,不过具体到自家公司产品时,他们却不约而同表示还在想办法维持。
有的公司甚至笑言,不愿意和“清盘”等字眼出现在一起。因为“有的投资人不了解情况,一看到清盘就恐慌,觉得公司投资能力不行或者以为是P2P跑路之类的,我们就尴尬了”。
诚然,基金合并和清盘在成熟市场早已司空见惯,国内从2014年就有了第一例基金清盘,近年来也有不少基金选择清盘退市,但目前不少基金公司仍然考虑到对自身品牌的潜在伤害而坚守下去。
不过专业人士表示,顺畅的退出机制其实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基金行业优化资源配置,“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所以要以平常心看待。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由于公募基金清盘是按照其最后一天的净值把钱退给投资者的,相当于强制赎回。如果这只基金当时是亏损的,那么这个损失就需要由投资者自己承担。从这个方面来说,避开清盘这一“雷区”所带来的风险是第一要务。
一位资深基金行业评价人士建议,投资者在申购较小规模的基金产品时要保持谨慎,除了关注清盘风险之外,更要注意了解所持基金的终止合同条款。
一般说来,在基金销售合同中会有一项条款列出清盘条件和具体方式,例如“持有人表决清盘”、“运作期满清盘”和“触发清盘条款”等。随着迷你基金大量出现,细读清盘条款、降低相关风险也将成为投资者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