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票据风险事件的频发,监管部门对该业务的监管也是不断加强。同时,银行也在尝试从业务设计层面防范票据风险。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施娜
每经记者 施娜
今年以来,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天津银行等相继发生票据业务风险事件,累计涉案金额逾百亿元。
但票据天然具有支付结算和融资服务的双重属性,也是目前购、销双企业接受程度最高、使用最频繁的金融工具。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9.4万亿元,金融机构累计贴现51.9万亿元。
这里面多数商业汇票为小于50万元的“小票”、并有不少比例由“小银行”承兑。这些票据在市场上被接受的程度低、流通不畅,常常导致企业的管理成本和资金成本增加。
为解决这些问题,一些银行都推出了相应的票据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在线支付、在线融资、在线增信等问题,同时也减少企业可能面临的票据信用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瑕疵风险等问题。
电票风险亦不容忽视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22.4万亿元;而当年新增贷款仅11万亿元。
随着票据风险事件的频发,监管部门对该业务的监管也是不断加强。据了解,上述农业银行等票据风险案件涉及的票据均为纸质票据。
而对于一般商贸企业也面临着遭遇假票、克隆票,以及被拒付等问题。
浙商银行公司银行部副总经理沈金方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企业最担心的法院公示催告、银行挂失止付等票据风险发生的概率不到万分之二(按浙商银行涌金票据池逾40万张入池票据测算),这比中彩票的概率还要低。不过,票据发生风险的概率虽小,但严重影响纸票流转和管理成本。
事实上,央行自2010年开始推行电票。
近年来,电子票据的市场接受度逐年递增,2012年~2015年全国电子商业汇票承兑笔数平均每年增长113%,承兑金额平均每年增长167%;交易笔数累计平均增长113%,交易金额平均每年增长165.6%。
今年9月,央行下发《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银发[2016]224号,以下简称224号文),规定2017年1月1日起,单张出票金额在300万以上的商业汇票应全部通过电票办理;2018年1月1日起,原则上单张出票金额在100万以上的商业汇票应全部通过电票办理。
为推广电票,224号文甚至提出,电票贴现不再强制要求提供纸质合同和发票、不再审核贸易背景资料。
但是电票在推进过程中,企业方面还是有不少障碍,比如金额、期限无法错配,商票、银票无法转换,纸票、电票无法互换,电子票据流转不畅等问题。
同时,随着工行河北廊坊分行被曝虚假材料骗签巨额电票事件,被认为更安全的电子票据也受到了质疑。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电票的风险可能更大,比如"电票打飞",即买方把票打给卖方后,卖方将票转移走了,但不发货。
首创二道密押
众所周知,在企业日常商贸活动中,买、卖双方采用现款支付的只占极小部分,更多的采用商业赊销(先给货后收钱)、预付定金(先部分给钱)、先款后货(先给钱后收货)等交易模式,货款支付与结算多使用纸质商业票据、国内信用证等。
电子票据的出现,确实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买方想扩大销售,但因陌生客户不敢做;想增加采购,但怕产品质量不过关;紧俏商品,需要预付定金,但担心被骗。
除了监管层的努力,银行也在尝试从业务设计层面防范票据风险。
11月8日,浙商银行推出"涌金票据池3.0--供应链在线金融解决方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除了商票在线保兑、电子银行汇票(将纸质的银行汇票实现电子化)、电子银票可买方付息、电子商票可票面带息等诸多创新之外,交易资金双密押监督支付是一大亮点。
据介绍,双密押为解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业务拓展过程中遇到的信任问题而生。
具体流程如下:买方申请电子票据支付,银行同时提供签收及支付两道密押;达成购买意向时先向卖方提供签收密押,电子票据预付成功,银行对电子票据进行在线监管并冻结额度;待卖方发货、签收成功后,买方再提供兑付密押,卖方用双密押成功获取电子票据,结束交易。
总体上,该模式类似于票据管理领域的"支付宝"。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