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晚,中金公司宣布将以167亿元的对价并购中投证券。本次交易完成后,中投证券将成为中金公司全资子公司。在业内纷纷惊叹又一个“巨无霸”即将诞生时,记者注意到,中金公司自1995年7月成立至今,曾被称为贵族投行,然而其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失落。那么,在收购中投证券后,中金公司能否重新崛起呢?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王砚丹 宋思艰
每经记者 王砚丹 宋思艰
11月4日晚,早盘在港交所停牌的中金公司(03908,HK)宣布,公司与主要股东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汇金公司)订立股权转让协议,将从汇金公司收购中投证券全部股权,交易的对价确定为人民币167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中投证券将成为中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金公司将于11月7日复牌。
在业内纷纷惊叹又一个“巨无霸”即将诞生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中金公司自1995年7月成立至今,已有21年之久,2006年借助牛市达到最辉煌时刻,曾经被称为贵族投行。然而,其在2006年至今10年时间里的失落也引人关注。那么,在收购中投证券后,中金公司能否重新崛起呢?
合并后净资产将超300亿
在中金公司确认收购中投证券的正式消息传出之前,市场对此早有预期。今年7月彭博社就曾报道称,中金公司与汇金公司旗下中投证券就潜在并购进行商谈。但中金公司随即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与中投证券就战略合作及业务机会进行探讨,彼等探讨目前处于非常初步阶段。并未与中投证券达成任何意向或订立任何具约束力的协议。11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称,中金公司与中投证券确有整合计划,且方案已获高层批准。
停牌前一日,即11月3日中金公司(03908,HK)上涨3.01%。而另外两只港股通的券商股——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H股当天涨幅均不足1%。
根据公告,2016年6月30日,中金公司的净资产为170.38亿元。而中投证券净资产为147.20亿元。简单计算两者合并后净资产规模可达到317.58亿元。
中金公司在公告中表示,本次收购中投证券的主要原因是“上市以来把握市场机遇及增强其在证券行业领先地位的良好机遇。”双方整合后,整体规模将显著扩大,主要指标跃升至行业第一梯队。本次交易将帮助公司进一步夯实客户基础,实现对大、中、小型企业及机构、个人客户更为深度的覆盖,构建更为均衡的一、二级市场业务结构,显著增强抵御风险及应对资本市场波动的能力,大幅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将助推公司长远发展,加速实现打造世界级一流投资银行的目标。
截至6月30日,中投证券在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拥有192个营业部,而中金公司仅仅在18个城市拥有20个营业部。
7日收盘后中金公司港股跌2%
对于中金公司合并中投证券的市场反应,有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那就是中金公司(03908,HK)股价表现。
中金公司今年4月25日~9月28日走出了一个持续下跌的过程,股价从最高13.6港元跌至最低10.6港元,跌幅为18.07%。而同期恒生指数(HSI)整体看却处于一个震荡走高的过程,指数从最低19662.70点到最高24364.00点,涨幅为23.91%。
9月29日~11月3日,中金公司股价则走出一个持续反弹的态势,但在接近正式公告收购中投证券的10月24日~11月3日,中金公司股价再度震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昨日是中金公司发布并购中投公告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中金公司港股跌2.07%。虽然10月27日中金公司还曾下跌2.75%,但当时振幅仅为3.44%,而昨日(11月7日)振幅则高达7.40%,创出近两个月新高。
投行贵族的失落:投行收入滑落至第七名
那么,为何在正式宣布并购之后的首个交易日,中金公司股价表现不佳呢?还是让我们从基本面上找原因。
中金公司半年报显示,2016年上半年,集团实现收入及其他收益总额人民币32.20亿元,同比减少 34.0%,其中,投资银行业务实现收入7.3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减少26.8%;股票业务实现收入9.31亿元,同比减少37.3%;固定收益业务实现收入5.95亿元,同比减少40.3%;财富管理业务实现收入5.22亿元,同比减少42.0%;投资管理业务实现收入人民币3.33亿元,同比减少25.7%;其他业务实现收入人民币1.09亿元,同比增长100.7%。
中金公司2016年半年报重要财务数据一览
(来源:中金公司官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上述收入水平在如今行业中并不算特别出众。比如,2016年上半年,中信证券实现营业收入181.59亿元,中金公司同期营收只相当于中信证券的17.73%。
但历史上,中金公司曾有非常辉煌的时刻。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02年,中金公司利润总额达2.05亿元,行业排名第一,人均利润更是达到82万元,远超第二名天一证券的23.95万元。当年中金公司股票主承销金额达到359.17亿元,也远超第二名广发证券的49.51亿元。
时光荏苒,中金公司利用2006~2007年大牛市,以及农行上市取得了辉煌成绩。2008年,中金公司的投行业务收入一度排名第二,仅次于中信证券。
到了2015年,根据证券业协会数据,中金公司投行业务收入虽然行业排名第七,但只相当于第一名中信证券不到45%的水平。
究其原因,业内人士指出,在2010年农行上市后,四大行全部完成上市,再加上创业板的推出,上市主体逐渐由中金公司擅长打交道的大型国企转变成规模相小的民企。加上中金公司本身股权变动带来的人事震荡 ,中金公司在投行市场地位下降,份额被蚕食也在情理之中。
而2015年11月,中金公司登陆港交所标志着此前困扰中金公司多年的问题有所缓解。2016年上半年,中金公司投行业务有了起色。根据半年报,公司共完成A股股本再融资发行项目11单,主承销金额人民币173.14亿元,同比增长196.0%,项目数和融资规模均超过去年全年水平。此外,公司还完成了三单新三板挂牌,两单新三板定增融资。
研究水平的失落:从“最佳研究机构”到榜上无名
对任何一家券商而言,研究水平的高低都是评价其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中金公司,也包括中投证券,近几年来研究水平到底如何呢?
由于目前卖方机构关注的权威评选集中在新财富榜单上,因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逐一统计了2011~2015年的新财富详细榜单,榜单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最佳研究机构,一部分是最佳分析师。统计之后记者注意到以下现象:
首先,从最佳研究机构的角度来看,2011~2014年,中金公司连续4年被评为最佳海外市场研究第一名,2011、2012年还分别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第三名和第五名,但2015年中金公司无缘最佳研究机构榜单。而中投证券则是2011~2015年连续5年未被评为最佳研究机构。
其次,从最佳分析师角度看,对中金公司分析师而言,2011~2015年连续5年都获得固定收益研究最佳分析师称号,2011年还曾是固收研究第一名。同时,中金公司分析师2011~2013年还在其他行业领域获得过最佳分析师称号,而在2014、2015两年中,则只获得了固收最佳分析师称号,且一度在2014年滑落至固收第五名,2015年才升至第二名。
对于中投证券分析师而言,2011年、2012年也与中金公司一样,获得了固收最佳分析师称号(与中金名次不同),但在2014、2015年,连续两年未有人获得最佳分析师称号。
仅从新财富连续5年榜单排名来看,中金公司、中投证券都体现出了奖项逐年下降的趋势。不过,有分析人士表示,考察券商投研水平,一些榜单可以作为参考,但也未必完全反映出一家券商在这方面的作为和实力,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业内:中金公司投行优势与中投证券经纪优势互补性强
回顾中金公司20年历程,可以说由“投行贵族”变成了一个“普通小伙”。无疑,这里我们更想听到的是中金公司自己的声音。
昨日(11月7日)早间,记者将如下问题书面发给了中金公司方面:第一,中金公司曾经在投行业内横扫天下,但是在农行上市后,中金公司投行份额逐渐缩减。请问中投证券和中金公司的投行优势各在什么地方?在并购中投证券后,中金公司和中投证券的投行部门将如何重新架构?未来重心在海外还是国内?第二,从新财富连续5年榜单排名来看,中金公司、中投证券都体现出所获奖项逐年下降的趋势。在中金公司和中投证券合并后,两家研究所现有人员如何安置?对研究所合并后的发展如何规划?
上午10时许,中金公司负责与媒体对接的相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述提问作了如下回复:“您好,目前为止公司与中投证券战略重组事宜,请以相关公告和新闻稿为准,谢谢!”
那么,业内人士又如何看待中金公司并购中投证券这一重大事件呢?昨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长城证券并购部总经理尹中余先生,请教其对中金公司并购中投证券的看法。
尹中余表示,由于中金公司和中投证券为同一大股东控制,因此前期的协调工作相对容易。而中金公司投行具有优势,中投证券的经纪业务具有优势,两者互补性较强。但是,从目前已有的券商合并案例来看,短期内券商合并将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人才流失,且往往不可避免。因此,短期而言券商合并带来的结果不一定是“1+1=2”,也可能是“1+1<2”。中金公司合并中投证券后,将很大程度考验中金公司新管理层的素质。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