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借西博会东风签下项目,一手加速建设境外产业园区。“2016南亚产能合作(成都)对话会”一天就签下6个项目。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提要】
南亚的两面:一面是经济的高增长,一面是亟待建设的基础设施。2015年,南亚经济增长率高达7.2%,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同时,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成为制约地区经济的枷锁。世行报告显示,到2020年,南亚地区需要投入2.5万亿美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成都的两手:一手是借西博会东风签下项目,一手是境外产业园区加速建设。借西博会东风,“2016南亚产能合作(成都)对话会”一天就签下6个项目。
走好“一带一路”,成都不仅要打造西向经济走廊,还要联通南向经济走廊。
11月2日,借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下称西博会)的东风,“2016南亚产能合作(成都)对话会”在成都举行,吸引了来自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国官员及城市代表、中外企业、商协会代表等400余人参加。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是继2014年、2015年主办两届“中印缅经济走廊(成都)发展论坛”后,成都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推出的升级版论坛。
对话会当天,6个项目签约,金额达15.8亿元,不仅如此,对话会现场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金额超120亿元。
事实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骨架,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与此同时,南亚地区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其备受关注。据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20年,南亚地区需要投入2.5万亿美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地缘相近、产业互补的成都不愿错失先机。成都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正积极推动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全方位、多领域、高水平地“走出去”,拓展“成都制造”“成都服务”“成都品牌”产能合作空间。对于南下合作,成都的目标是,巩固伙伴关系 、提升合作水平,加快推动家具、建材、农业机具等“成都造”优势产能和特色产品走出去。
。
企业南下 一天签约6项目 金额达15.8亿元
11月2日,四川成都,120余名境外嘉宾前来参与“2016南亚产能合作(成都)对话会”。
“原本计划邀请的境外嘉宾只有90多人,应该说,这次会议规模很大,规格也很高。”成都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印度驻广州总领馆经济商务领事、巴基斯坦投资委员会局长、柬埔寨投资委员会副主任、缅甸投资与公司管理局副局长等演讲嘉宾介绍的各国投资与商贸环境、优惠政策、重点项目等情况,非常务实,对吸引成都企业“走出去”可以说是“有的放矢”。
该负责人透露,他们通过建立“项目数据库”,收集了南亚及东南亚各国有强烈投资需求的60余个重点项目,为成都企业开拓南亚及东南亚市场,转移成都富余产能提供了重要参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现场了解到,当天签订的6个项目签约金额达15.8亿人民币,包括成都市商务委与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营业部签订推动境外产能合作协议,四川安吉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斯里兰卡国家食品促进委员会签订共建农业产业园区合作协议,四川诚易天下商贸有限公司与老挝工贸部签订共建十万亩农业园区合作协议,川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尼中贸易投资促进中心签订共建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合作协议,八益(柬埔寨)投资贸易有限公司与四川省家具行业商会共建柬埔寨金边中柬商贸城产业园区合作协议,中微小(成都)投资有限公司与四川省家具进出口商会签订共建印度中国工业园合作协议。同时,对话会现场达成的意向性合作协议金额超过120亿元。
“可以说我们‘缅甸模式’已日渐成熟,现在可以去斯里兰卡推广了。”说起即将开启的斯里兰卡市场大门,四川安吉瑞公司总经理周宜军笑着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双方很快就要签下价值1000万美元的农机设备订单,对于继续推动中国农业技术“走出去”,周宜军充满信心。
此前,作为中缅粮食产业示范区项目的实践者,周宜军不仅将中国的杂交水稻带到了缅甸,更雄心勃勃地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每年向国内输送20万吨大米。
平台提速 多个境外经贸园区项目建设加快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曾公开表示,中国和许多南亚、东南亚国家之间山水相连,地理位置邻近,人文历史有缘,开展产能合作拥有天然的便利条件。中国应把南亚、东南亚国家作为国际产能合作的优先方向。
南下牵手,成都无疑具有优势。
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成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进行商贸往来的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如今,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成都更从内陆走向了开放的前沿,地缘优势、比较优势和产业优势逐步凸显。
“加大双向开放力度,深度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优势互补。”这既是成都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目标,也是成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路径。
记者注意到,今年9月发布的《成都市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推动企业“走出去”五年行动计划》(后称“五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18年底,要初步建立全方位、多领域、高水平“走出去”发展格局,“打通一批互联互通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培育一批‘走出去’企业主体,建成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和园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当然,这样的目标并非凭空设想。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成都新增备案境外投资企业146家,同比增加79.3%;备案投资总额40亿美元,同比增加144.5%;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金额15.7亿美元,同比增长679%。成都企业“走出去”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其中,以中乌农业产业园、中缅粮食产业示范园区、中柬商贸园区、印度中国工业园等为代表的境外经贸园区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成为成都企业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2016南亚产能合作(成都)对话会”上,今年6月宣布启动的国家“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印度中国工业园”引发了在场嘉宾的极大兴趣——专为中小企业“走出去”、转移优势产能而搭建的国际投资平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为了这一园区的落地,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与中微小企业投资集团专门在成都发起成立了中微小(成都)投资有限公司,用作印度中国工业园的投资与运营主体。
该公司董事、总经理代显强此前曾透露,这个总投资14亿美元的工业园,在企业全部入驻、运营达产后,每年将创造50亿美元的产值。“也就是说,仅这个园区,就可以在海外为成都增加50亿美元的地区生产总值。”据了解,该园区的第二批土地按期完成过户,预计明年1月开工建设,2018年工业园一期将投入运营。
双向互动 南亚国家主动发声:欢迎成都来投资
按照代显强的说法,成都企业完全有能力合力开发印度市场。“比如印度当地对建材、家具的需求量很大,每年62%的家具来自中国,而成都的家具产业恰恰极具竞争力,特别是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印度的劳工成本只有中国的1/3左右,成都家具企业如果在印度设厂,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价格上都能更好地争取到当地市场份额。”
普华永道所作的一份《南亚投资分析报告》中提到,印度人口众多,国内需求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到2025年,印度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
事实上,不止印度,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发展潜力正受到市场的青睐。
在“2016南亚产能合作(成都)对话会”上,普华永道中国税务与商务咨询合伙人、西南区业务主管徐闻表示,2015年,南亚经济增长率高达7.2%,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但与此同时,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跟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枷锁。
“到2020年,南亚地区大约需要2.5万亿美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满足地区发展需求。”徐闻认为,在以互联互通为基础的“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可以通过对南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带动国内公路、铁路、房建、水利、港口等相关产品的输出。
目前,成都正稳步推进“五年行动计划”,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与此同时,成都亦不断强调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双向互动。
值得注意的是,受益于“一带一路”三年来的建设成果,越来越多的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始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主动对接中国企业,推动国际产能合作。
眼下正在成都举行的第十六届西博会好比“东风”。
作为西博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在11月4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四川)-南亚经贸合作圆桌会议上,来自印度、马尔代夫、巴基斯坦等南亚七国的代表直言不讳地袒露了心声。“巴基斯坦欢迎四川投资基础设施。”“尼泊尔有巨大的机场、电站建设需求,欢迎投资。”“我们(阿富汗)带来30个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项目”……
合作的大门已经打开,但面临融资、法律、劳工等问题,更有人担心,“‘一带一路’提出要转移产能,会不会让其他国家觉得你是把自己不要的东西扔出去,他们觉得不舒服呢?”
对此,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认为,“与其说是转移过剩产能,不如说国际产能合作更恰当。”他在出席11月6日举行的第六届马中企业家大会时表示,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互补性很明显,不能以转移过剩产能或倾销低价商品来理解。在这场大会上,中马企业签署了科技、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共8项合作协议,涉及金额近15亿元。
事实上,南亚、东南亚国家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合作方式必将多元化。专家建设,对于较发达地区,可在电子信息、文化创意领域进行合作;在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不具备基础的制造业体系,可整体输出生产线,并积极与当地一些中国企业承揽的基础建设项目对接,方便他们沟通和就地采购;对于处在中间阶段的国家,则可出口关键配件,然后提供技术咨询和支持或者以技术入股的方式进入。
必须看到,“一带一路”不仅是商贸往来,文明互通的道路,更是优势互补、产能合作之路。融入“一带一路”,需要各方共商、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