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药物研发从初始阶段就资本去投,到了一定阶段由其他的资本去“接力”,一棒一棒的把项目做好,中间可能有三四轮的资本去投资,每一轮资本相对理性。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赵天宇
◎每经记者 赵天宇
目前我国药品市场的整体情况并不均衡,仿制药市场占有率高达95%,这被认为是缺乏创新的表现;但另一方面,创新药并非无人去做,而且很多品类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重复,资本也给出高价形成“泡沫”。
创新药的市场研发实际情况如何?资本为什么会呈现不平衡的现象?在最近举行第八届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暨2016医药产业创新论坛上,《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主办方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的副会长骆燮龙。
作为临床专业出身的学者,骆燮龙在监管层、学界和商界都有从业经历,对医药领域的理解更显全面。在论坛上,骆燮龙与记者深入对话,试图厘清创新药研发重复率“高”与“低”,泡沫“多”与“少”背后的逻辑。
行业泡沫“相当严重”
NBD:在此次论坛上我们注意到,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创新药的“简单重复”。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骆燮龙:研发合成新化合物的一类创新药物,以及“me-too”或“me-better”,这两种都属于新药研发范畴。所谓创新药研发“重复”的概念,需要把这两者区分开来。真正的重复是对于“me-too”和“mebetter”,也就是创新药物被认为有效,那么把这个有效的创新药物的作用靶点进行化学结构上的修饰,这种类型的重复非常明显。例如,某些药口服很有效,我们现在做成注射剂。这类研发相对来讲门槛低,所谓的重现率、重复率,主要出现在这部分。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大家都愿意找热点去做,都想做肿瘤药,做大品种、大市场,很多研发也都在做这一类。事实上,肿瘤药确实需要做,这是业内非常重视的疾病,但把所有的研发资源都集中在肿瘤疾病上,一些研发人员和机构就可能出现浪费的现象。
NBD:如何定义创新药研发的“多”与“少”?
骆燮龙:目前,主要是三大类疾病的药物比较多,即肿瘤药、心血管药和降糖药,在研、在批的都相对多些。比较匮乏的,目前就我国来讲,儿童用药较少;老年退行性病变用药,例如阿尔茨海默等的用药相对少。还有一类就是相对而言病种规模不大,但是临床医生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我听过有人说,现在有几千种疾病,90%没有新药可用。我的理解是,很多疾病目前还是较为传统的用药,创新药很少,例如抢救心塞的药物还是西地兰等有限的几种,这类药的研发近年来相对少,这就是所谓“多”与“少”的相对差别。
NBD:资本对于创新药的追捧,是否存在过热的现象,是否存在泡沫?
骆燮龙:不但有,而且可以说是相当严重。很多做资本的人对医药和市场的理解不够深入,资本追求回报。如果追求回报的话,就用之前成功案例去分析,例如做肿瘤药,投资者根据既有案例推导,5年投入多少,能获得多少回报,有案例可比。但是做儿科药,这样的数据模型则较为缺乏;对于资本来讲,很多就去做自己认为成熟的,按自己的判断能够成立的产品。
资本和研发的脚步需一致
NBD:那么,创新药投资“泡沫”的分布领域,与新药“扎堆”的领域,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骆燮龙:创新药投资的“泡沫”,体现在很多资本对研发项目的估价上,也就是对标的的估值存在一定泡沫。从另一角度来看,其实估值也没有明确的衡量高低的标准,因为衡量新药项目,在尚未形成应有价格的时候,很多资本公司进入,有点不加思索地去投项目。这样没有把项目的真实价值和它对应的投资额之间形成参考。这导致很多研发人员认为,既然我这个项目现在就能卖很高的价格,那我就不往下继续研发了,直接卖掉,我们叫它“卖青苗”,这种转让其实对研发而言并不是好事。
NBD:部分创新药出现了“过热”,但也有很多研发人员觉得项目找不到资本支持。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骆燮龙:不同品种的基础研究情况非常不同,互相之间差距很大。例如,几十年来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最大的疾病,因此人们对其重视。在人类对蛋白粉药物、单抗药物的不断研究下,现在肿瘤药物的基础研究很好,能够往前走,所以研发的程度和开发药的机会就越来越多,有能力吸引投资,表现出“热”;而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等药物,研发周期很长,一个药物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那么这些基础性研究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投资者如何入局呢?投谁、投多少,都无法确定。因此,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整体基础性研究和科技发展状况。
NBD:新药研发的周期动辄以10年计,我们的投资市场普遍心态如何,愿意等那么久吗?
骆燮龙:成熟的医药产业市场投资是,在医药研究阶段首先有天使基金投资,培育项目看是否有希望,然后进入VC阶段,和其他领域的项目并无太大区别;做到临床二期三期,药品看到上市的可能性,PE全部定了,这时成熟的资本和成熟的药物是相对应的。我国目前的资本不够成熟,大家都瞄着后面,只要是快出来了,就拼命投,而前面的阶段却没人投资。这样的话导致药物研发真正缺钱的阶段是在前面,到后面,一个快要上市的新药,提前3个月的时间,投资机构几个亿也敢“砸”。
国外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药物研发从初始阶段就资本去投,到了一定阶段由其他的资本去“接力”,一棒一棒的把项目做好,中间可能有三四轮的资本去投资,每一轮资本相对理性。我们的资本有时候是想着不进去,就“报个团玩玩”,最后却因为项目太慢而退出;事实上项目的培育和资本的成长是略脱节的,并非完全对应。
因此,我们的资本市场和医药研发的脚步需要一致,资本一定要了解新药研发的成功率、死亡率,以及长周期的特点。投资了三五年就想进去想出来,这与行业的规律不太相符。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