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左越
◎每经记者 左越
不久之前,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6中国上市公司口碑榜”,携手独家舆情大数据服务提供商慧科讯业,共同发布了中国资本市场首份舆情大数据榜单——2016上市公司舆情榜,并受到各方广泛地关注。今日,《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对慧科讯业CEO车慧诗进行了专访,为您揭开舆情大数据的“神秘面纱”!
NBD:近期公司推出的2016上市公司舆情榜,受到各方广泛地关注,但是对于慧科讯业,很多人还是不是非常熟悉,能否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公司?
车慧诗:在介绍慧科讯业(公司英文名:Wisers)之前,首先我想先强调一点,这一次与《每日经济新闻》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从数据的角度,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市场上很多的点。
我个人以前是做金融行业的,很多分析和决策都是基于数据,但是现在各方的数据量是很大,大多数公司没有办法把这些数据都收集起来,并且深入地调研和挖掘出一个结果。要知道,这个过程是非常耗时的,慧科讯业就希望辅助大家,把这个麻烦的过程处理好。
其实慧科讯业前身是基于香港中文的研发项目,到了1998年,慧科讯业正式成立。最初我们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做一个数据库,但随着数据库量的不断增大,我们就可以提供舆情的服务。在舆情服务方面,现在慧科讯业在全球已经有将近3000个客户,比如政府机构以及位列财富500强的大型企业,也包括国内一些大的国企,上市公司等等,这是慧科18年以来的努力成果。
现在,慧科讯业已经形成了很清晰的四条产品线,第一是原本的搜索数据方案,第二是舆情的解决方案。另外,我们最新发布出来的两条产品线其实比较有意思,一个是金融风险检测解决方案,它可以基于监控市场上海量的舆情信息和进行调研,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且及时形成风险控制方案。
最后一个,就是和《每日经济新闻》合作的这个部分(慧科全媒体商业大数据服务),通过海量的大数据信息,并对这些不同种类数据的整合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来帮助客户制定决策。
NBD:刚才您提到了,您原本从事金融行业,后来才“跨界”加入慧科。您有着非常丰富的从业经历,相信对舆情这个行业有着独有的见解,能否和我们分享下对舆情行业的看法?
车慧诗:其实舆情就是大部分人对于某个产品、某家公司、某个行业的看法,以及正负面的情绪。比如十多年前,人们对于舆情的获取渠道大多还是从新闻上,特别是纸媒上看得到,从这个角度来说,以前市场上很多声音我们都是听不到的。但是随着媒体的演变,我们发现现在不仅是纸媒,还有网媒以及现在的移动端,还有自媒体,每个人都是媒体。
从投资的角度,不管是投上市公司也好还是未上市的民营企业也好,我最终想看到的,是它的业务是否是健康的,它未来整体发展是不是正面的。以前投行里面的分析员,他们就可能通过研究财报、通过和管理层沟通来获取这些信息。但是财报基本来讲是往前看的,也就是看到过去的情况,但是舆情这块是往后看的,我们可以“看”到即将发生的事情,而且是方方面面的,比如对产品的满意度,比如一家公司员工管理,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当然,谈到舆情功能的时候,不是看到一两条信息就能做出一个判断,是需要大量数据的整合,深度地挖掘,甚至是长期地跟踪,我们才可以看到一些端倪,所以舆情大数据是一个长期追踪的过程,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对比,我们就能看到一些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度信息。
NBD:此次出炉的2016上市公司舆情榜,主要是针对的资本市场,能否具体地谈谈,您认为舆情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体现在那些方面?
车慧诗: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A股市场目前仍然是以散户占据比例较高的市场,舆情对投资者情绪,以至于对股价波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其实在国外的投资圈里,已经大量使用大数据的方式对舆情进行分析,进而为投资决策服务。慧科现在也做了很多调研,研究从投资的角度,舆情的分析是否有预测的价值,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其中是有一定的预测功效的,虽然不能说做到百分之百,但是从投资参考的角度来讲,其实已经有很大价值了。
在A股市场上,投资者的结构和国外是有很大区别,国外多是机构性的投资者,主要从事中长期的投资,但是A股投资者以散户为主,散户对于上市公司股价影响比较明显。以前散户通过看新闻报道,或者通过券商、或者亲朋好友的建议来做出投资决策,但是现在影响散户交易决策的信息太多,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舆情信息,都会对股价造成影响。
所以说,除了投资者需要关心舆情以外,从上市公司来讲,舆情大数据也是协助企业处理及应对市场新闻时的重要支持性工具,有助于上市公司最大化地把握与市场沟通的黄金时间。在很多时候,公司股价波动,就是有一些负面的信息出现,而公司难以及时应对。
另外,舆情如何、股价是否稳定,也影响着上市公司第二轮以及第三轮融资,如果一家公司口碑不好,舆情不好,股价波动很大,或是股价表现不好,那么上市公司做再融资可能就做不成,或者说价格会不理想。所以说,不仅仅对于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来讲,舆情也是非常重要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