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富士康要上线4万台机器人,蓝领的饭碗还端得稳吗?
国庆期间,富士康自动化技术发展委员会总经理戴佳鹏向媒体透露,已有超过4万台机器人全面参与到公司的生产流程中。随后,关于富士康将裁员6万人的传闻四起。记者实地调查后发现,将裁员数万人并不是事实,但智能机器人将在制造业中更广泛地应用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
就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来看,智造升级还停留在“机器换人”的初级阶段,富士康算是已经走在前列了。从成本角度来说,因为近年来用工成本不断升高,用工荒时有出现,企业必须作出应对,要么将工厂搬到人工及其他成本更低的地方,要么“机器换人”。但问题是,企业搬迁又能往哪儿搬?从全球范围来看,恐怕很少有国家能有中国如此庞大的成熟产业工人,由此可见,“机器换人”显然更为可行。
“机器换人”的另一个原因,就像当年汽车取代马车,电灯取代煤气灯,可以预期,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不是科幻故事,而是真实可见的未来。如果站在市场最前沿的企业不能及时预判趋势,并尽快抢占先机,那么就会成为被淘汰的“马车”。富士康显然看到了这一点,即便当下离不开数量庞大的工人,机器人还无法胜任需要精细度和灵敏性的工作,也依然要给自产的机器人更多位置。
有人认为,富士康会得不偿失,其中的道理是,如果机器人可以轻易代替人力生产iPhone,富可敌国的苹果为何不自己建立机器人工厂来批量生产呢?富士康的价值又在哪里?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答案不是富士康扭头扔掉机器人,像鸵鸟一样把脑袋埋进沙子里了事。恰恰相反,机器人生产代表着未来的趋势,你现在的优势终究保不住,聪明的人不会被自己绑架,而只能去适应趋势。
虽然机器人是人设计出来的,但与机器人竞赛,人类有自身的劣势。未来,像富士康这种代工企业的优势,势必会慢慢失去,因为当生产的大部分工作可以由机器人完成时,远距离运输的成本会成为比生产成本更重要的因素,未来的制造业很可能都是就近生产,而不再是去人工成本低的地方,找富士康这样的大型制造企业代工。
这大概是为什么富士康的机器人,都是自家生产的原因所在——倘若代工生意有一天大幅萎缩了,机器人生意没准儿能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所以,富士康的“机器换人”,不仅可能会影响蓝领的饭碗,事实上也是自我的救赎。
直到今天,很多人可能还没有那种随时丢掉工作的危机感,可是,KK(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告诉读者:本世纪结束前,如今人们从事的职业中,有70%很可能会被自动化设备取代。机器人取代人工是必然的,一切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广泛的自动化将会触及包括体力劳动和知识型工作在内的所有工种。
殊不知,第二次自动化浪潮正引领这项变革,而人工认知、廉价传感器、机器学习和分布式智能将成为变革的焦点。广泛的自动化将会触及包括体力劳动和知识型工作在内的所有工种。已经实现自动化的行业中,机器会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地位。比如流水线生产、仓库装卸、农场采摘,甚至更为精细的配药、打扫、驾驶等。
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触角终究会伸向白领的工作。许多机器已经含有了人工智能,只是我们还没有称它们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罢了。就像谷歌最新的计算机一样,选取一张网上的照片后,它会“看着”这张照片然后给出完美的说明。它能持续地像人类一样正确描述照片上发生的事,不会感到疲倦,还能阅读并概括出文本大意。
KK还预测,到了2026年,谷歌的主营产品将不再是搜索,而是人工智能。按照这些技术趋势继续下去,人工智能将持续进步,而人工智能时代终将到来。
不仅是大多数货车到2050年将实现无人驾驶,也不仅是富士康之类的部分蓝领工人可能会丢掉工作。事实上,无论是医生、律师、建筑师、甚至程序员,机器人都将历史性地接管此类的工作,人类和机器之间将形成一种共生的关系。
将来人类最主要的工作,也许就是不停地给机器人安排任务,你的薪水高低将取决于能否和机器人默契配合。那么,未来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会是一个可怕的时代吗?答案是,当然不会!
被机器人解放的人类,会有更多时间进行更好的创造性思考,去做更多有意义的新工作,去发现那些能让人类拓展自身价值的事情。
随着人工智能与人类生活工作的不断融合,也将大大打开人类的思路并促使人类进行更深度的思考。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