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苹果造车项目泡汤了,这一路是怎样从颠覆走向合作的?

    每日经济新闻 2016-10-18 20:31

    虽然苹果公司官方从未正式承认其Project Titan(泰坦项目)的造车计划,但是苹果造车在业界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经历四处挖人、联合宝马、收购迈凯伦的种种传言之后,最近这个宏大的造车计划竟然……泡汤了……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梁薇    

    虽然苹果公司官方从未正式承认其Project Titan(泰坦项目)的造车计划,但是苹果造车在业界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经历四处挖人、联合宝马、收购迈凯伦的种种传言之后,最近这个宏大的造车计划竟然……泡汤了……

    10月17日,多家海外媒体报道,据内部人士爆料,苹果公司的造车团队已经裁掉了“数百人”,未来的研发方向将调整为开发自动驾驶系统,不再包括打造自己的车型。

    根据此前披露的消息,苹果造车项目共有约1000名员工,但是最近几个月来,已经有数百人要么离开,要么转去了其它部门。

    消息人士称,苹果高管给了泰坦项目最后期限,要求2017年底要前证明他们所研发的自动驾驶系统的可行性,之后苹果的老板们会对泰坦项目的最终命运做出选择。

    目前新的领导团队致力于研究自动驾驶系统,未来苹果可能选择同其它车企合作,或者回过头来重新打造自己的车型。现在即便新招聘人手,也是基于现在的战略方向进行招聘。

    苹果的造车历史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今年1月份向媒体表示,苹果造车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很明显苹果正在打造一款电动车,“当你招聘了1000多名工程师去做这件事的时候,想隐藏它是很难的。”

    根据最初的计划,苹果将在2020年推出部分自动驾驶车,如果能够成功实现商业化,2020年之后将推出全自动驾驶。在苹果高管曾经的想象中,苹果汽车能够通过指纹识别车主,按下按钮后可以自动行驶。

    过去的18个月里,苹果不断地从汽车行业招兵买马,招揽的人才包括特斯拉汽车工程前副总裁Chris Porritt,他曾经还在阿斯顿·马丁负责DB9和One-77车型的工程研发。其他人还包括来自英伟达的人工智能专家Jonathan Cohen,电动车电池生产厂商A123系统公司的五名员工等等。

    去年7月份曾有消息称,苹果希望能够与宝马达成合作,使用i3车型平台做自己的汽车项目。媒体报道称,库克还曾参观i3的生产线进行学习。不过很快苹果的暧昧对象又转为麦格纳旗下子公司麦格纳斯太尔,后者为宝马和MINI组装车型。

    而到了今年9月份,更劲爆的消息称,苹果对收购跑车公司迈凯轮有兴趣,但是随后谈判停滞,目前尚无下文。

    种种猜测虽然扑朔迷离,但是至少说明一个情况:苹果确实在为造车这件事而折腾,只是最终方向一直未能确定下来。

    造车之路上的障碍

    根据彭博社的报道,苹果造车项目的暂时搁置主要来自战略分歧、领导层动荡以及复杂的汽车供应链所带来的挑战。

    2015年年底,伴随着内部的分歧,项目开始遭遇困难。内部人士透露,管理者开始对项目的方向展开争论,“这是领导上令人难以置信的失败”。2016年初,原先从福特汽车跳槽至苹果的项目负责人Steve Zadesky离开了团队,在苹果公司内转任他职。4月,负责开发iPad原型机的Bob Mansfield接任。

    大约在一个月之后,Bob Mansfield在硅谷的一个礼堂里与数百名泰坦项目员工开会,宣布了新的战略方向。Bob Mansfield向员工解释,其已经检查了整个项目,决定苹果不应该再打造一辆汽车,而应该专注于开发一个自动驾驶平台。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工程师相继离开。据内部人士透露,有120多名汽车运行系统和测试程序的软件工程师被裁掉了,数百名开发汽车底盘、悬架以及底盘的硬件工程师也离开团队。剩下的软件工程师都在研发自动项目、视觉传感器以及用于测试平台在现实环境中运行情况的模拟器。

    同时,汽车产业复杂的供应链也让苹果很纠结。在智能手机领域,苹果有巨大的影响力,并且对部分零部件的供应保有专有权。而对于汽车业来说,巨大的投资使得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不太愿意给苹果这样的产量较少的厂商提供产品。

    此外,科技领域投资人对造车也持怀疑态度,他们已经习惯高利润,而汽车公司的利润率则普遍不超过10%。

    近两年来互联网跨界进入汽车行业的公司不少,国外的有苹果、谷歌,国内则有乐视、百度等等。截止到目前,基本所有的造车公司都选择了与传统汽车企业进行各方面合作,如前所述,苹果也有意与宝马等企业牵手,只是未能实现。

    今年5月份,谷歌确认与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达成了合作,而国内乐视已有的合作汽车企业包括阿斯顿·马丁、法拉第未来以及广汽集团,甚至已经开始了产能的布局。从目前来看,互联网企业进入汽车产业的态度越来越坚定,与汽车产业的结合也将越来越紧密,但是进入方式已经从造车这一“颠覆”方式,转向共赢的合作方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王宝强马蓉离婚案开庭│法院都下班了 还没有看到宝宝出来……

    下一篇

    晚间最新公告早知道:10利好 +4利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