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双面于冬:意气风发与落寞不甘

    每日经济新闻 2016-10-14 01:25

    每经编辑 每经影视记者 牟璇    

    ◎每经影视记者 牟璇

    有人说,要成为“英雄”,不仅要足够努力,有时候还要有一些“天时地利”的运气。

    于冬,中国目前最成功的电影发行人之一、博纳影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白手起家的他凭借自己的拼搏和努力,打造出博纳这家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民营电影发行帝国,他的成绩有目共睹,这是他风光的一面。

    然而,这位电影圈赫赫有名的大佬也有失落的一面,在面临重要的资本扩张机遇时,他却与重大的资本机遇擦肩而过,未受到好运的眷顾。5年前,他与华谊兄弟的掌门人王中军几乎同一时间谋划资本路,但一个赴美上市、一个留守A股的决定却让两位大佬的命运从此改变。于冬没有想到的是,5年前怀揣“美国梦”携着博纳影业在纳斯达克敲钟的光芒时刻,却成为了之后数个日日夜夜心有不甘的“梦魇”。

    A 面:机遇与实力成就意气风发

    非常努力,非常勤奋,非常拼!这是不少熟悉于冬的人对他的评价。

    1999年,北影厂和中影合并,憋着一口气的于冬跳出中影,选择下海单干。当时公司注册资本30万元中,有27万元都是借的,只有3万元是于冬多年的积蓄,而凭着3万元现金和勤奋敢拼的行动,他逐渐搭建起博纳影业这个电影帝国。

    白手起家创业并不容易。导演陈凯歌曾经跟着于冬发行《和你在一起》,和于冬跑了几天,陈凯歌就感慨:“于冬挺有意思的,每天背着个拷贝哪儿都跑,哪儿都一顿大酒,从早到晚,三顿酒,谁受得了?这叫推销员之死。”

    一位熟悉于冬的媒体人士向每经影视记者(微信ID:meijingyingshi)回忆到:“2001年,于冬刚刚创立博纳不久,当时他发行《我的兄弟姐妹》,提着拷贝到每个城市跑,不仅跟院线负责人谈,还去跟每家影院经理谈,也跟每个城市当地的主流报纸合作。一点老板的架子都没有,很实干。”

    提到《我的兄弟姐妹》,这是于冬在电影发行领域稳住脚跟的一部重要电影。与于冬有多年深厚交情的香港著名影视人、香港金像奖前主席文隽正是当年《我的兄弟姐妹》的制片,文隽告诉每经影视记者:“第一次见到于冬是在北影厂的一个视听间,一位朋友请于冬来看我们的片,当时博纳刚刚成立,只发了黄建新导演的一部片。我记得当年的于冬还是个小伙子,他拿出笔记本,坐在视听间后面一个角落,默默在做笔记。”

    正是这一次碰面,让文隽与于冬有了合作的机会。《我的兄弟姐妹》通过于冬的运作,获得了2000万元的票房,文隽从此对于冬刮目相看,于冬也说这是他的第一桶金。

    2003年,大量香港影片寻求进入内地市场,这无疑给了于冬一个巨大的机遇。2003年到2008年,博纳几乎垄断了80%进入内地的港片发行业务,发行了《无间道Ⅲ》《头文字D》等卖座影片。

    直至现在,博纳和港片的渊源也非常深,业内评价于冬几乎是将香港电影人脉一网打尽。而港片发行也由此将博纳推向了国内一流电影发行公司的位置。

    “当时华谊兄弟王中军、王中磊兄弟手上已经有冯小刚这张王牌,而新画面影业老板张伟平的手上有张艺谋这张牌,但是于冬却没有一张王牌导演,他全凭自己一步一步、一家一家影院去跑,跑出了现在的博纳影业的,在这个方面,我对他还是非常佩服的。”上述媒体人士这样表示。

    B 面:错失资本助力落寞不甘

    于冬凭着自己过人的努力和对事业足够的热诚,让博纳从零开始,成为国内电影发行的龙头企业。当年的于冬年轻、骄傲、自信,最终让博纳赴美上市成功,他似乎实现了不少企业家都有的“美国梦”,他也一心希望站在全球最大资本市场的博纳能够大展拳脚。

    2010年12月9日,尚未满40岁的于冬与巩俐共同敲响了纳斯达克的开市钟,大家纷纷互相拥抱庆祝,这个画面到现在来看都让人热泪盈眶。随后,于冬还发表讲话,表示:“博纳的成功上市将会把我们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但造化弄人,远赴美国的于冬怎么也没有想到,博纳赴美上市似乎成了一个“错误的决定”,长期低迷的股价让博纳几乎丧失资本运作的能力,这是博纳“失去的五年”,也是于冬“失意的五年”。

    于冬没有想到的是,他远赴美国的这五年,国内资本市场掀起了一场风起云涌的资本浪潮。华谊兄弟、包括后起之秀的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等公司飞速发展,市值早已是博纳的数倍以上,而博纳直至今年退市,市值也仅仅停留在不足百亿元,于冬当年欲借助资本爆发增长的美梦终究还是破灭了。

    “那个时候(王)中军还没我挣钱多呢!”今年6月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于冬在论坛上说:“但他在那时选择了马云的人民币投资。如果那个时候我就遇到马云,现在去美国的可能就是王中军。这个话题中军也认可了,我们在下面也交流过。”

    “这5年我们去美国,再回来的时候,发现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而当时那些没有出去的(影视)公司后来居上,迅速扩张、发展壮大。这5年是博纳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消失的5年,博纳错失了5年的资本助力。”

    于冬惋惜地说:“虽然这5年博纳的行业地位、电影的业绩稳坐国内前三甲,但从来没有分析师、资本来找过我们。”

    或许在于冬心里,有心痛、有心酸、也落寞,也有不甘。正如导演冯小刚曾形容他:“外表忠厚,内心不安。”

    而如今,于冬想要找回这失去的五年,却也并不是一件易事。

    “我们一定要回到这个市场(A股)。”今年6月,于冬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掷地有声地做出这样的表态。并且为了回归,一度对BAT有所忌惮的于冬,最终还是“妥协”并选择了跟阿里和腾讯站在一起。

    去年博纳刚宣布私有化,A股的寒冬也随之来袭,在“股灾”的重挫下,直至现在A股仍然没有恢复生机,影视板块个股的表现也均不尽如人意,即使市场中的国有龙头大哥中国电影(600977),在今年上市后,其如今的市值也仅仅在500亿元左右。如此看来,在A股市场环境并不乐观的背景下,于冬回归的路注定是不平坦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博纳制片得与失:凝聚香港大导演资源 急着赚钱,续集品质一部不如一部

    下一篇

    北大+哈佛哲学高才生没学好“人生哲学” 腾信股份实控人涉嫌行贿3900万被诉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