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蒋佩芳
在手机圈,9月通常都是各品牌发布会扎堆的时节。拿今年来说,华为(9月1日,IFA大会)、魅族(9月5日)、苹果(9月7日)、乐视(9月21日)等都已相继推出新品,接下来还有小米(9月27日)。
但有网(chui)友(fen)发现,那个往年号称“花120元听120分钟相声”的发布会还没有确切日期,对,就是锤子手机。距去年12月29日推出Smartisan T2,已过去了8个多月。
最新的消息,是9月18日,罗永浩在其微博上透露,“多半不在北京”、“不会晚到12月”。
而微博认证为“华强电子产业研究所手机和电子行业分析师”的@潘九堂,则在9月21日发微博推测,“10月中左右怎么也要发了吧”。
T3尚未面世,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一份来自锤子科技股东的上市招股书,意外地暴露出,以情怀为卖点的锤子手机,如今仍在巨额亏损的困境中前行。
根据成都尼毕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尼毕鲁)日前提交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尼毕鲁间接持有锤子科技1.13%的股份,截至2016年6月30日,锤子科技资产总额为2.96亿元,所有者权益为20.9万元。
对!你没有看错,锤子科技的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只有20.9万元,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这18个月时间,锤子科技累计亏损高达6.56亿元。相信不少正在看这篇文章的朋友,银行卡里都不止20.9万了吧?
锤子科技:不回应资产缩减原因
从尼毕鲁公布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出,如今(截至2016年6月30日)锤子科技的总资产大幅缩减至去年年末的三分之一,且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均处于亏损,亏损额分别为4.63亿元、1.93亿元。
作为一家初创型公司,锤子科技成立至今已进行多轮融资,据公开资料:
2012年3月,获得天使投资人吴泳铭的900万元投资;
2013年5月,获得来自紫辉创投和陌陌的7000万元A轮投资;
2014年4月,获得来自金石投资、海通创意资本、紫辉创投和和君资本的2亿元B轮融资;
2015年6月,获得来自金石投资、久亦投资、抱团科技、迅游网络和合鲸资本的亿元级别的C轮融资。C轮融资后,锤子科技新增加了一名企业法人股东苏宁云商。
2015年6月16日,上市公司迅游科技公告显示,当时罗永浩的持股比例已由之前的56.3%降为28.46%。按照当时迅游科技参股的价格计算,锤子科技估值为26.5亿元。
在业界,罗永浩是公认的偏执狂,论口才、论辩论都是一流的,他的个人声誉为锤子手机带来了空前的关注度。
当锤子T1手机首次掀开神秘面纱时,由于当时的价格略高,令许多粉丝有些失望。但对罗永浩而言,价格应该是合理的,毕竟他卖的不只是手机,而是情怀。
“罗永浩和锤子手机的情怀,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虽然,在锤子手机发布会之前,各路看衰罗永浩的人们早已散布了不少锤子手机没有未来的言论,但罗永浩却用现场的反馈证明,锤子手机很受欢迎。确实,锤子手机发布会现场的人数比小米新品发布会的还要多。而这些人,可能冲着锤子手机而去,也可能冲着情怀而去。”张书乐如是评价。
尽管对于锤子手机争议颇多,但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也注意到,外界对于锤子科技新产品Smartisan T3的关注度仍旧很高。自今年7月以来,关于T3发布的传闻一直不断,甚至一度被猜测在9月7日发布,但一直未有具体官方通知(除了上文提到的几条微博)。
“其实,老罗做手机,情怀只是入口,前期靠情怀确实积攒了一些忠实用户。但智能手机作为消费级产品,并不是单纯依靠所谓的情怀就能够实现财务平衡,实现对投资人的价值报答。”互联网分析师独孤依风向记者直言,锤子手机面对的问题是产能跟不上、营销无战略、员工流动性大等问题。
独孤依风继续说道,锤子手机错过了国内智能手机发展的黄金时期,用户对智能手机的品牌选择已经越来越理性。单纯依靠情怀是走不通的,毕竟绝大多数用户还是讲究性价比的。锤子手机的售价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随着乐视等后续起来的智能手机搅局者,都在用高性价比的产品吸引用户,抢夺智能终端入口,利用植入的其它内部产品进行获利。这在锤子手机上是无法做到的。”独孤依风表示。
独孤依风最后补充道,现在的智能手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手机行业之争,而是生态之争。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即可实现成本转移,进行利益获取。“锤子目前已经越来越落后了。摆脱的话,要不被收购;要不看准下个爆发点再翻身,但这个就需要强大的现金来支撑了。”
那么,市场还会留给锤子多少耐心?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7月,罗永浩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曾这样说:
“反正我每一轮都融到钱了,投资人肯定不是因为我口才好就给我们投资。”
“至于消费者,我每一次保持一段沉默后开发布会都会依然万众瞩目,全网刷屏讨论,问题是如果每一次都端出一个已经晚了半年的产品怎么竞争呢?我不担心所谓市场的耐心,我们是一家自带聚光灯效应的公司,只要踏踏实实地推出几款过硬的产品,在千人一面的中国手机界,一定会大放异彩。”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