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
面对楼市的“疯狂”,杭州9月18日终于伸出了“有形之手”。当天下午,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发布限购政策,自9月19日起,除富阳和大江东外,暂停在杭州市区限购范围内向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出售住房。
虽然宏观政策确定了今年的楼市主调是去库存,但是楼市的表现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一线城市、一线卫星城和热点二线城市的楼市一波热过一波,但是庸常的二线城市和广大的三、四线城市却是库存难去。楼市正值“金九银十”时期,但数据折射出来的分化现象依然如此。一线和二线城市陆续加入了限购大军,三、四线城市楼市接受热传导的动力不足,依然面临着去库存的压力。
单看今年去库存的数据,还是不错的。数据显示,1~8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874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5%。今年以来,商品房库存已经连续6个月在下降,累计减少3000万平方米左右。但是,三、四线城市的表现并不令人如意。虽然缺乏更为直观和有效的数字,但观察家们普遍认为,因城施策、一城一策正成为楼市去库存新的政策主调。
一、二线城市,调控楼市的政策很容易设计和实施,三、四线城市却很难“施策”。譬如降价销售,政策设计者很难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降不降是市场在主导,要看开发商愿不愿意。
再如坊间常说的让农民工进城买房,通过就地安置的新型城镇化来解决三、四线城市的住宅库存问题。但是,农民工入城也有市场选择,农民工的流向,主要是发达地区和发达城市,他们宁愿在发达城市做“无根”的打工者,也不愿意在本地——经济欠发达城市买房入户成为“城里人”。何况,在户籍制度改革不到位、社保政策不健全的情势下,买房成为“城里人”未必能够享受到城市居民的权利待遇。这也是农民工不愿当地购房入户的原因。
还有,政府购买商品房充作保障房,也存在着利益错配的矛盾。一方面,地方政府卖地成本较高,导致商品房价格高企。地方政府高价购买商品房充当保障房,且不说是否有足够的财政资金,即使财政充裕地方政府也不会做这样的生意。另一方面,对于开发商而言,高库存也是无奈之举,高地价催生的高房价,只能靠等待解决。哪怕资金链断裂,开发商破产跑路,信贷呆账也是留给银行,由银行接盘。
因此,楼市高库存不仅仅是房子卖不出去,还形成了政府、银行和开发商之间无法斩断的利益链。这种利益关系已经形成互相牵制。楼市去库存的过程,也是斩断不当利益链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艰难的。
三、四线城市楼市目前所能采取的政策措施,只有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等传统的手段。但这些微利性举措,对于激活购房动力效果并不明显。
更重要的是,三、四线城市楼市的库存量,既有通过政策可以消化的部分,也有不好消化的部分。譬如,三、四线城市楼市的总量已经严重过剩,即城市刚需、改善性住房需求均已经饱和,而且人口外流,没有更多的外来人口注入,缺乏更多的增量购房消费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这决定了商品房更新迭代的速度较快,改善性住房的需求远大于现在的市场预期。关键是楼市人口红利是增是减,若城市人口在萎缩,楼市库存就难以消化。
供给侧改革到了关键时刻,“三降一去一补”的主调不改,但在具体的攻坚任务面前也有了新的调整。譬如“降杠杆”,不久前央行副行长易纲就提出“稳杠杆”的理念。他认为中国杠杆率去年底处于234%的偏高水平,但是征服和个人的杠杆率和其他国家比不算太高,企业的杠杆率比较高。但是由于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看是降杠杆,但短期内则是稳杠杆。
去库存也是如此。因城施策、一城一策指的就是,一线和二线热点城市要控制楼市热度,去库存要防范现在的楼市虚火为未来积累库存。三、四线城市楼市才是去库存的主力军,而且要想方设法将库存降下来。也可以说,如果三、四线城市楼市库存降不下来,会给今年完成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制造巨大的阻碍。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