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上有北京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与电影奖不同),但只有在西安举办的这个电影节,不以城市命名,而是整个丝绸之路。
每经编辑 吾十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张静
特约作者:吾十二
电影已不再是单纯的光影艺术。
好莱坞工业化、流程化的电影生产体系形成后,电影便有了浓郁的商品属性。后电影和资本深度联姻,保底、票房证券化等金融玩法兴起,这门光影艺术开始高度市场化、产业化,亦带动国内电影市场和产业空前繁荣。
相比电影资金、技术、人才集中,且有国际电影节加持的北京、上海,不客气说,西安远未在国内电影大盘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这种格局在不久将来或重新洗牌。
“风口”就在于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该电影节是唯一未用城市命名的国际电影节, 目的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其背后有着强烈的国家战略和政治意图,承载的实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输出。
所有艺术门类中,电影的文化渗透力可谓首屈一指,譬如韩国电影在亚洲乃至世界影坛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定位是推动沿线国家电影艺术交流,不失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微观投射。
而西安为两个轮办城市之一的逻辑就在于,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和核心,有接近中亚的地缘优势更便于文化交流,古都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承办有着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文化活动,国内没有比它更适合的城市。
再者,西安以西影集团为代表,有浓郁的电影基因并培育了大量影视人才。IP时代的当下,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就是绝佳IP资源。西安文化产业代表曲江新区在影视产业的发力,西安影视似乎正迎来黄金政策机遇期。
“政治意图”与“电影节”的合谋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是唯一未用城市命名的国际电影节。为什么上海电影节、北京电影节都用城市命名,而西安的这个电影节却要贯之以“丝路”的名号呢?
其实,你要是将“丝路电影节”单纯的看作一个电影节的话,只能说视野太局促,不够开阔,它还真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先生。
当代中国的经济话语体系里,可以说“一带一路”的份量是非常重的,称其为中国经济三十年内的聚焦点,丝毫不为过。
〡来源:丝路电影节西安展映〡
“一带一路”最重要的五通战略架构中,“民心相通”可以说是贯穿始末的。而对丝路沿线国家而言,如何才能以最好的方式与其“民心相通”?在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中,更好的讲述“中国故事”呢?
显而易见的是——素有“铁盒子里的文化大使”之称誉的电影,正是承担这一命题的绝佳载体。其实,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筑一个国家文化想象的重要侧面,更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要讲好中国故事,电影还真是最好的“媒介”。但是,对中国和丝路沿线国家而言,无论是中国影片的出口,还是沿线国家影片的入华,它的关键环节还在于人——电影生产环节的人、电影销售环节的人。
所以,传播中国故事的前提,是先要找到电影产业链上的人。这个时候,举办丝路电影节的战略背景也就凸显出来了。
事实上,从第三届丝路国际电影节的设置中,亦可窥一斑。涉及丝路电影人才的培育、东盟电影周、丝路电影合作、丝路电影巡展、电影与丝路文化发展等主题论坛;而东京国际电影节选片主席、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主席、釜山国际电影节名誉主席、伊朗曙光旬国际电影节主席,俄罗斯及法国、印度、波兰等国家的导演将出席上述论坛。
如果说改革开放让东南沿海,打开了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一带一路”战略就是为内陆和沿边地区打开国际市场通道,培育国际市场空间,完善国际市场规则,最终将开放腹地变为开放前沿。
将承载电影艺术文化交流的电影节,赋予国家战略政治意图,两者合谋背后的逻辑是,丝路沿线国家在电影艺术层面交流的同时,能够在更高的文化层面深度对接和交流,实际上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展示和输出。
从“摇篮”向“IP之城”的进化
中国的电影史上,西安绝对是一处重要篇章。主要从西安电影制片厂开始,开创了中国电影界的“西影时代”。
上世纪80-90年代,著名导演吴天明执掌西影期间,1986年导演的《老井》获日本东京电影节大奖,张艺谋获最佳男主角奖,1987年张艺谋导演拍摄的《红高粱》在西柏林电影节上获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国际A级电影节的最高奖项。
1988年中国电影第八届金鸡奖,西影凭借《老井》、《红高粱》、《最后的疯狂》等影片,在总共24个奖项中拿了17项重要奖项,辉煌一时,风光无限,造就了西影最为辉煌的“黄金年代”。
90年代,西影开始走上国际影坛,1992年与香港影视公司联合投资的由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霸王别姬》,在世界三大最高电影奖项的电影节之一,第四十六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故事片金棕榈大奖。
事实上,西影对于中国电影的贡献,不仅在于是中国电影的“摇篮”,亦在于其对电影人才培养和输出,而人是电影产业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西安电影文化的基因和底色。
诸如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黄建新、何平、周晓文、顾长卫等,基本上都和西影关系密切。目前活跃在国内影坛并享有声誉的,仍有很多陕籍人才,如导演王全安,著名演员闫妮、苗圃、郭涛、张嘉译。
抛开国家战略层面的东西,第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以及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西安举办,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正是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以及西影及几代影人形成的浓郁的电影氛围。
除了西影的积淀和影视人才积累,西安电影基因不可忽视的还在于其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大IP资源,其千年的历史积淀,浓厚的文化氛围,当中有很多值得挖潜的电影素材和故事,称其为“IP之城”并不为过。
诸如著名导演王全安的《白鹿原》,其以当地历史文化为背景,获得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银熊奖和金熊奖提名,口碑和票房双赢,是近两年难得在国内、国际影坛上掀起水花的电影。
近期较为知名的是西安文化产业的代表曲江新区,其下属影视公司投拍的《百鸟朝凤》,该电影是著名导演吴天明生前执导的最后一部作品,今年5月在全国院线发行,引起舆论和业界热议,同样票房口碑双赢。
“西安制造”的政策机遇期
西安这座城市的存在,如同一部活着的史书,字里行间跳跃的是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浩瀚的文物遗存,为其攒下“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从半坡遗址到秦始皇兵马俑,从汉阳陵彩俑到明代城墙,从汉代未央宫遗址到唐代大明宫遗址,从大雁塔到小雁塔,从钟鼓楼到碑林博物馆……
这些古迹遗存、历史文化,在电影从业人士的眼里,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IP。事实上,作为这样一座千年古都和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信手拈来的都是“中国故事”的好素材。
对西安的影视从业人士而言,西安本身的历史文化沉淀就是绝佳IP资源,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向丝路沿线国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梳理电影行业“西安制造”的主体,不得不说西安曲江新区的影视产业集群。
事实上,多年的积累下,西安曲江新区聚集了一批影视上下游企业。截至2015年底,曲江新区已经培育和聚集各类影视企业、团体百余家,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影视产业链。
重点的影视企业诸如西安电影制片厂、陕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的影视产业板块、曲江影视集团、曲江大秦帝国影业公司、曲江丫丫影视等等。这些影视企业每年制作大量优秀的影视剧在央视、全国各大卫视频道,以及各大网络平台热播。
最新的动作是,曲江新区主导成立的西安曲江影视联盟,在2016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上亮相,多层次、全方位展示了曲江影视的文化形象和卓越成就。而关于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曲江新区则将以此为契机,推动曲江影视迈上国际舞台。
可以说,站在风口上的西安影视,迎来了最有利的战略机遇期。
首先,“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影视产业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的重要支撑,打造一批面向丝路沿线国家的影视作品,无论政策支持和市场进入方面来说,都会面临一个重大机遇期。
其次,接下来的问题在于——西安制造如何利用IP优势,来讲好中国故事?若把电影看作是一门可盈利的工业门类,资金、技术、企业、人才是几个关键要素。面对丝路电影市场的战略红利,谁能够扛起这面大旗呢?
拭目以待。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