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社交孤独症调查:64.3%受访者表示身边“空巢青年”很多

    新华网 2016-09-17 15:43

    你有多久没与挚友见面了?调查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有社交网络,却依然孤独”的感受往往颇为普遍。研究表明,网络人际关系寡众跟幸福感毫无关联,“现实”朋友相对于网友,能增加50%的幸福感。

    “社交孤独”已成为当前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通过以上的几组数据,我们意识到社交孤独与独居比例、邻里关系和虚拟社交等问题密不可分。对于某些人来说孤独只是偶尔情绪来袭的一种心境;而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孤独却化身为“最致命的敌人”。那么,谁是高危“孤独患者”?

    孤寡老人

    社交孤独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年人更容易产生社交孤独,并且这些孤独患者死亡率更高。

    伦敦大学学院流行病学和卫生保健研究所所长安德鲁·斯特普托带领研究小组调查6500名年过52岁英国男女的社交情况、健康状况和孤独感。在7年6个月的研究期间有918人先后去世,社交孤独者的死亡风险比正常社交者高26%。

    1996年至2012年,45至64岁的独居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上升了53%。2010年欧洲社会调查显示,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受访者中仅有27%的人至少一个月会去探望亲戚、朋友或同事。我国的空巢老人在2013年已超过一亿,“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这些老人平日里很孤独,常年一个人,脱离了社会群体,很多都出现了抑郁的倾向。”安徽合肥市爱邻社会工作服务社的社工王引说,他们心理敏感,对陌生人有抵触情绪,从而越来越孤寂。曾经,她上门探访一名独居老奶奶,连续拜访三次,老奶奶都不愿意开门。合肥另一位公益人士表示,她照顾一位94岁的老人长达7年的时间,期间她见到老人养女不超过三次。“老人平日里喜欢捡垃圾,捡垃圾并不是因为生活所困,更多的则是精神上的需求。”该公益人士说,如果老人不去捡垃圾,白天的时光对于孤寂的老人来说,太过于漫长。还有一名独居老人,屋里养了十几只小鸡,虽然臭气熏天,但是老人依旧执着,只因小鸡的叫声使得屋子不会再空荡荡。

    一项对35000名老年人心理求助电话的统计分析显示,子女陪伴的缺失,社会的忽视,糟糕的身体情况,让超过40%的独居老人患上抑郁症,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交障碍带来的孤独感。老年人是社会上最容易发生社交孤独的群体,他们的社交问题和心里问题同样值得被关注,这对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留守儿童

    除了年龄因素,社交孤独与教育水平和家庭有密切关系。无家庭成员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容易产生社交孤独。

    根据数据我们发现,无论是否有家庭,美国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改变社交孤独的状态。从接受教育的第13年开始,即接受大学教育开始,无家庭者的亲密朋友人数首次超过有家庭的人数,说明无家庭的大学生更容易改善自己的社交状况,在家庭之外交到更多的亲密朋友。




    而在我国,教育程度低且没有家庭陪伴的留守儿童就成为了社交孤独的典型。

    山东省德州市检察院对留守儿童生存状态展开的专题调研结果显示,有46.2%的留守儿童社交能力差,不知怎样表达自己,在与人沟通、交友方面或多或少有一定障碍。当被问到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时,高达42%的留守儿童感到受委屈,无人倾诉。相比有家庭陪伴的儿童,留守儿童在社交的主动性、自信心、能力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则通过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和认知偏差得出这样的结论: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检出率为24.38%,高于非留守儿童的6.67%,并且他们具有更高的认知偏差,常常表现为害怕否定评价和社交回避及恐惧。

    比如,对于日常生活中一些中性的外部信息,留守儿童多将其解读为带有消极含义。父母不在身边,幼年时期亲情的缺失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有些儿童会将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归结为父母不喜欢自己,并在成长的过程中泛化到其他的生活事件中去。

    很多留守儿童认为同学“不喜欢我”、“讨厌我”是因为“我做得不好”、“我衣服很脏”、“我家人不在身边,他们专门嘲笑我”。这样的认知偏差对儿童以后的成长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自身的否定和对他人的错误认知使得留守儿童容易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在社交过程中出现自卑自闭的情况,加重了他们的社交隔离。

    老人、儿童均属于社会中的非劳动群体,社交处于劣势,也不易得到全面的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环境,更多是依赖家庭、社会的中流砥柱——中青年来建设的。

    而在外打拼的人们,与家人聚少离多是常态。当他们选择了远离家人独自奋斗,同时也替老人、孩子做出了选择,于是一家老小便要一起来承担这份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共同分担也是家的意义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珍视每一次团聚的日子,奋斗的道路上还请莫忘初心,毕竟家人的关爱才是治愈孤独的一剂良药。

    以上我们了解到,社交劣势群体——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是高危“孤独患者”,他们的社交网络主要靠家庭中的“顶梁柱”构建;但另一方面,“顶梁柱”看似在社会上拥有更广的社交网络,他们就不会产生社交孤独吗?青年人的孤独又有谁懂?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缺乏感情寄托和居住条件差被认为是“空巢青年”面临的两大困境。“有社交网络,却依然孤独”的感受往往颇为普遍。

    对于帮助“空巢青年”排解孤独感,64.4%的受访者希望多发展兴趣、公益导向的社会组织,鼓励年轻人参与,35.7%的受访者认为“空巢青年”应该主动交际。那么问题来了,如何主动交际?只靠互联网就够了吗?

    有人说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地球村,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的确,当我们想念远在异国他乡的亲朋好友时,不必翻山越岭,只隔着一条微信的距离。网络让社交变得越发容易,通过微信、微博、Facebook、Instagram这些形形色色的软件,我们可以“邂逅”世界各地的人,成为朋友,甚至拥有粉丝。

    2013年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美国青少年网民Facebook好友平均数为425.4。现实社交的瓦解导致了冷漠忽视,人们习惯通过网络社交来再呈现和弥补。打开社交网络,你能看到受挫伤心的人在“讨拍”,“晒娃”、“晒美食”的人等待称赞,风趣幽默的段子手现实中沉默寡言,粉丝万千的人手机通讯录里却没多少人。当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无法让人满意,网络社交就开始协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衡。

    然而网络却时常打破现实社交的平衡,比如朋友聚会的饭桌上,偶尔会出现所有人都划着手机,却无人说话打破这种尴尬场面的情况。从人们在网络的互动情况看,网络社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交孤独,而过度依赖虚拟社交却又加剧了现实中的社会隔离。

    网络社交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如此大的比重,那么网络社交真的可以创造友谊吗?

    一家日本网站对20至60岁的网友作了调查。日本人Facebook平均好友人数为80.5人,其中真正有交集的朋友人数平均29.5人,即一半以上的网络社交好友都不是真正有交集的朋友。另外网站直接询问了大家Facebook上有“真正的朋友”吗?答案竟然是这样的:

    而跟Facebook好友私下没有交集的原因五花八门,“觉得只剩下义务感”、“只想看看大家的近况而已”、“害怕删除好友后的尴尬状况”等等。可见网络社交好友数量众多只是表面光鲜,本质上却是脆弱的。它不会破坏友谊,但也无法创造友谊,更无法代替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放下手机,走出去,或许就是治愈社交孤独的第一步,正如有人在与只在网上联络而许久未见的老友再次相聚时所感慨的“朝着对方大笑的时候,不再是那个标准的网络表情,而是能看见彼此眼角的鱼尾纹。”

    这不,小长假眼看就要到了,是时候“出洞”了!准备好放下手机、忘记P图,在咖啡厅、KTV、农家院,在蓝天大地之间,来一场真真切切的相聚了吗?

    上一篇

    揭秘!希拉里患的肺炎,曾让一位在任的美国总统丧命

    下一篇

    假期重要公告汇总:9利好 +3利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