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滨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铝合金的发展虽前景巨大,但仍然面临制造水平较弱、国内缺乏材料设计、加工、装备制造方面的核心技术和人才,与国外设计理念差距大及材料研制应用一体化发展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每经编辑 张虹蕾
每经实习记者 张虹蕾
原本主要应用于建筑地产的铝材,在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交通轻量化市场中找到了新的蓝海。
传统建材在房地产方面的运用增速放缓,因而铝材行业也在交通领域布局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国铝业协会会长曾黎滨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9月8日,在第五届国际交通用铝应用发展论坛上,中铝科学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丕植用数据揭示了这个行业的前景,“车用铝板需求在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5%”。
除了在传统交通领域运用广泛,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也想披上“轻量化”外衣;面对巨大的市场“蛋糕”,国内一些工业铝加工设备企业也“跃跃欲试”。就在前不久,中国忠旺(01333)也首次宣布向“轻量化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虽然铝材“轻量化”发展潜力巨大,但仍面临价格较贵、缺乏标准型材库、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国内外设计理念差距大和材料研制应用一体化发展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对此,曾黎滨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倘若能真正实现铝材料上、下游相关产业“牵手”,各个环节信息和需求将会加速融合,对铝材产业链发展是一种有效推动。
需求“换挡”促企业转型
铝行业下游需求主要来自建筑地产、电子电力以及交通运输,根据安泰科统计,2015年以上三大领域占原铝消费的比重分别为33%、14%和12%,而铝的衍生品铝合金是仅次于钢铁的第二大材料基本工业。
随着地产行业陷入低迷,建筑对铝的需求逐渐萎缩。而在汽车、航空、船舶、轨道等交通领域,铝材产品正成为“新宠”。
赵丕植介绍,车用铝板需求在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5%,到2020年,全球需求量将达到250万吨,中国约30万吨。而在几天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制订的方案中,也提出了用3年左右的时间,力争实现扩大铝应用至600万吨的目标。
在曾黎滨看来,如今,传统建材在房地产方面的运用增速放缓、趋于饱和。因而,布局交通“轻量化”也是铝材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有效措施。
与此同时,巨大的市场“蛋糕”也驱使着铝企不断加快脚步抢占市场,转型升级。
就在前不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中国忠旺获悉,其提出向“轻量化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而其位于天津的高附加值铝压延材项目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在即,正为潜在客户提供小批量的试订单产品。
除了高铁、动车等传统的交通模型,对焊接、拉弯精度要求较高的铝合金斜躺车都在中国忠旺工厂内亮相。中国忠旺相关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复杂的模型对压磨要求较高、制造工艺十分复杂,目前市场的需求也驱使企业不断提升对技术的探索。
这只是铝企在“轻量化”探索的一个缩影。赵丕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国铝业公司已经具备铝合金汽车板的产业化条件,试制的汽车板材性能满足汽车公司需求。
“轻量化的运用还会影响物流企业实际收入,全铝合金挂车比钢筋挂车轻,多拉等同重量货物,减少油耗,年均节省8万~12万元费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左新宇说。
掘金蓝海仍需“补血”制造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传统的交通领域,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的持续火热也让铝材企业看到了机会。
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项目执行总监贾安祥称,铝合金用在新能源汽车可提升效率、降低油耗和节能减排,全铝车身是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发展方向之一。
不过,轻量化虽是一片前景巨大的“蓝海”,但仍有许多瓶颈待突破。
曾黎滨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铝合金的发展虽前景巨大,但仍然面临制造水平较弱、国内缺乏材料设计、加工、装备制造方面的核心技术和人才,与国外设计理念差距大及材料研制应用一体化发展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除了普遍性的问题,江阴晟博瑞船舶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周韶华称船用铝板有耐腐蚀性差、自动化焊接设备缺乏等问题。
“目前铝合金在航空工业的单机用量有所下降,但对铝材性能要求在提高。” 航空工业相关人士表示,中国要建立起航空铝合金体系,还需要利用国内的装备条件和工业技术积累,最终实现高端铝材的国内自主保障。
此外,因为一次性投资较高、应用率较低问题,运用在大型货物物流运输的全铝合金挂车目前在欧美和日本的应用率分别达70%和90%,而这一数据在中国仅为2‰。对此,左新宇称,应和金融机构、个体物流平台化推出物流企业承受范围内的铝合金挂车金融支付产品,降低用户购买门槛。
“除了行业的努力,铝材发展也需要政策推动,进一步加大铝合金推广应用。”谈及未来,赵丕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曾黎滨则称,铝材应用涉及方面多、牵扯行业范围广,因而需要上下游企业、装备制造企业、深加工企业多方“牵手”,打破信息不对称、人才不完善、技术待突破等问题,抢滩“蓝海”,探索出一条铝材在中国的应用发展之路。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