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开伟
近日,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通过研究全国各省份过去10年来资金存量的变化发现,广东、北京、江苏等省遥遥领先,资金存量均超10万亿元,其中广东超过了16万亿元,位居榜首;同时,相比10年前,资金存量增长最快的省份大多是西部地区,而山西、辽宁、黑龙江等能源重化省份则增长最为缓慢。
从目前我国存款区域分布图看,基本符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即存款总量大的省份基本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省份无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经济总量都名列全国前列;存款总量小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大都处于劣势地位,或因实体企业少,经济增幅小;或因产业结构调整导致钢铁、煤炭等产能大量过剩,如山西、辽宁、黑龙江等省份存款总量下降,增幅降低,都与能源日渐枯竭、引进资金困难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这种存款区域分布的不均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又会成为诱发区域存款总量差距拉大的内在动因,即越是存款资金总量大的地区,投资环境越好、资金成本越低、对资本吸引力越强,从而成为吸引域外资金的“磁场”;反之亦然。当然,这也是资本具有逐利性使然,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所以,当前我国存款区域分布结构图,从某种方面说是市场规律的自发安排,无可厚非,不值得大惊小怪。
但并不是说,我们就能对这种存款区域分布现状无动于衷,或者说面对这种存款区域分布不合理状况无能为力。而是应该从这种存款区域分布中发现不正常的经济因素,尤其要注意这种存款区域分布释放的各种经济信号;针对信号采取相应经济政策,尽量避免存款区域分布差距过度拉大,使各区域经济发展能获得相应资金支持,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使不同地区能均等分享经济发展与改革成果,提高全民幸福指数。
产业经济结构重心有西移倾向
从现实看,上述我国存款区域分布情况折射出四大信号:
首先,地区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严重不平衡,中央须加快政策调整以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前面说过,存款总量不是单纯的资金指标,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势力。存款总量小,增幅慢,说明该地区经济欠发达,民众收入水平不高,财政公共投入能力弱;反映到金融部门则是信贷投放能力受限,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势力脆弱。反之亦然。
从存量问题上看,最高省份16万亿元与最少省份存款总量差距高达五六倍,与一般省份也相差三四倍。如果这种现状继续延续或不断拉大,中国经济就会在地区之间形成更大的不平衡,这对一个国家并非好现象。其结果只会加剧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种资源要素向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涌入,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民生等方面更为不利。因此,当前中央政府除继续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之外,更应结合营改增及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等政策,大幅降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与民众税赋,给予金融机构特殊政策,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企业信贷投入,并切实降低资金成本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当地企业发展并对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形成较强的投资吸引力。
其次,中西部地区存款总量增幅较大,表明产业经济结构有重心西移倾向,应积极引导好、发挥好这种积极经济因素。从资金增速看,过去10年来,资金存量增速超过400%的省份共有14个,超过450%的省份有9个,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中西藏、青海和贵州高居前三。
之所以形成这一格局,第一得益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第二得益于我国产业布局和调整做得较好,产业结构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长三角大量企业尤其是电子巨头转移落地。但要看到,尽管中西部发展较快,但与东部沿海存款总量大省相比,依然不在同一档次上,差距悬殊,为形成后发赶超优势,中西部各级政府一定要因势利导,解放思想,形成开放包容心态,创造更加有利的投资环境,为我国产业结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及承载更多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增强经济发展势力,也等于增强了存款总量的聚集能力。
事实上,中西部存款增幅快,也符合我国经济战略重心调整,中央政府应加快“一带一路”等战略实施,为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及存款总量快速上升奠定基础。当然,也要在经济发达地区,适当控制土地、人力成本等方面涨幅过快,避免这些省份的不少产业纷纷转移到中西部以及东南亚等地,使发达地区经济受到影响。
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设法留人吸金
再次,资源枯竭、能源过剩和重化工业省份存款总额与增幅双下降,表明区域经济面临转型巨大压力,需寻找新的经济发展之路。从存款总量分布看,重化工业省份:黑龙江在过去10 年的资金存量增速为242.5%,位列倒数第一;辽宁增速也只有299%,为倒数第二;山西只有300.5%;此外吉林10年增速也只有327%,位居倒数第五。
这种情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经济新常态下,能源经济下行,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地区受到较大冲击。此外,这些地方以国有经济为主,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难度也更大。对此,当前所在地各级政府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调结构、去产能”政策,抱定壮士断腕决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战略转型步伐,加大淘汰僵尸企业力度,与旧的产业经济结构模式彻底决裂,经济发展才能重新焕发生机。而为增强这些地方政府顺利实施调结构、去产能信心,中央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企业下岗人员安置及银行不良信贷资产消化创造条件,以减轻所在地方政府阻力和压力。同时,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改革,按中央最近确定的有关国企改革制度设计,大胆进行兼并重组和产权设置等方面改革,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国企改革,打破国企垄断局面,提高国企市场化程度,以适应经济发展变化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
最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依然具有人口虹吸效应,未来存款总量会更高,对此应采取政策加以引导。因为资金的聚集,除地区经济增长本身因素之外,还与人口流入尤其是高收入群体的流入有关;同时,经济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更是吸引人口涌入和资金聚集的重要因素。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稍差,很难留住本地居民尤其是有一定资产的居民。当前,存款总量区域分布由中西部向东南地区递增,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原因。
目前来看,尽管国家财政对中西部重点转移支付,但由于就业门路、相关基础设施等差异,未来经济欠发达省份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不可扭转,资金还会由经济发欠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存款总量还会减少,增幅也会放慢,这不仅会影响当地金融机构存款总量增加,也会直接影响当地银行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更会加剧区域间存款总量分布的不平衡。
对此,为促使存款资金在地区之间重新分布并趋向合理均衡,国家应加大医疗、养老等各类保险基金全国统筹力度,力争实现全民享受福利待遇尽量公平;同时,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差距,使这些地区能留住本地居民,并适当利用环境优势形成宜住城市,对发达地区居民迁入产生吸引力,并打造投资洼地,使当地存款总量能保持上升趋势。
(作者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