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本季财报亏损收窄,营业成本全线下降,说明其整合初见成效,且营业效率提升,由此判断其未来扭亏希望较大
每经编辑 夏冰
每经记者 夏冰
9月1日,携程网(Nasdaq:CTRP)发布了截至2016年6月30日的Q2财报。财报显示,其Q2净营收为44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75%;由于与去哪儿报表合并的影响,携程Q2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人民币5.21亿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1.43亿元。而在此前的第一季度,净亏损为16亿元。但若扣除相关的股权奖励开支(非美国会计准则基础上),2016Q2归属于携程股东的净利润为5700万元。
此前,华尔街12位分析师平均预计,携程第二季度总营收6.5684亿美元;财报显示,该公司第二季度总营收亿6.64亿美元,超出分析师预期。另外,10位分析师平均预计,以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计算,携程第二季度每ADS亏损为0.19美元;财报显示,该公司第二季度每ADS亏损为0.17美元,好于分析师预期。
这意味着,携程在业绩端不仅超越了稍早前华尔街投行们的预期,继续引领了整个行业,还再次成为了在线旅游行业中唯一盈利的企业。
对此,易观国际分析师朱正煜对记者分析称,“携程本季财报亏损收窄,营业成本全线下降,说明其整合初见成效,且营业效率提升,由此判断其未来扭亏希望较大。”
四大业务部门强势增长
记者注意到,梁建章二次回归携程后,就通过技术、服务、投资和内部创新等不断巩固携程在行业中的“护城河”,由此,公司旗下大住宿、大交通及旅游度假业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就最新一季度的情况看,在大幅提升运营效率的背景下,携程取得了超预期的成绩。数据显示,携程净收入达44亿元人民币,相比于去年同期增长了75%。这高于华尔街此前预计的72%的数据。
进一步看,这又要归因于携程旗下四大业务部门的强势增长。其中,今年第二季度,携程住宿预订营业收入为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环比增长10%。携程大交通业务的增速同样强劲。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大交通收入历史性地达到了20亿元人民币。
据悉,在机票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属于“新业务”范畴的火车票和汽车票凭全面的信息和良好的增值服务,在票量上双双出现高增长。汽车票在业务量同比增长400%之际,还覆盖了国内3000多个汽车站。
另外,在度假业务上,携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旅游度假平台。第二季度,与竞争对手们不同,携程旅游度假收入同比增长44%,继续强势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与去哪儿报表合并的影响,携程Q2延续了Q1的亏损局面,但相比于上一季度携程和去哪儿网第一次并表成绩,二季度携程去哪儿并表之后的表现已经开始趋于稳定,运营效率提高,但仍在消化中。
对于去哪儿的亏损问题,梁建章在8月31日参加的环球旅讯峰会上也坦言,将去哪儿扭亏为盈确实是携程未来面对的挑战。
梁建章认为,去哪儿需要研究如何运用大数据把客户体验做得最好,把收益做上去,携程在这方面已经做得比较领先,不同的客户,他的价格敏感度不一样。如果你的数据足够多,可以适当推出一些高端产品,使得收益上去,同时又不影响价格敏感客户的市场份额,这部分携程一直有意识在做。
携程有望成为互联网行业中的“第四极”?
市场人士认为,这是预料之中的“成绩单”,因为,携程旅游度假一直是消费者心中的“首选平台”。同时,业内认为,中国“消费升级”的转型过程中,旅游行业是最受关注的行业之一,而携程等在线旅游企业也将展现更大的价值,并持续获得发展“红利”。
据此前中国旅游研究院等发布的《2016上半年中国出境旅游者报告》显示,上半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5903万人次,“携程通过跟团游、自由行、国际机票、国际酒店、当地玩乐等业务,服务1000多万人次出境游客,相当于每5个中国出境游客,就有1个通过携程预订”。
全球旅游业权威研究机构PhoCusWright也称,“2016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多数网上预订都通过移动端渠道实现的旅游市场。其中,携程是出境旅游客进行在线预订的首选网站。”
近期,久负盛名的投行高盛、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及天灏资本等,均对携程作出了“买入”或“推荐”等评级,显示了投资人对携程未来业绩的看好。
而携程也表示,根据展望,预计2016年第三季度净营业收入年增长率约为70-75%。
“中国旅游市场在未来10年、20年中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梁建章近日在环球旅讯的峰会上坦言,“携程处于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中,如果完成领先于世界的创新,非常有机会成为中国服务品牌中第一个能够在全球市场取得成功的企业”。
他还认为,携程拥有世界级的体量、研发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客源数量等,“应该有能力成为中国走向世界旅游市场的先锋,去面临更强烈的竞争,与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根据目标,携程将在2020年实现1.2万亿-1.4万亿元的GMV,届时,携程就很有可能真正成为互联网行业中的“第四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