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深化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城乡流通一体化”的成都探索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8-30 01:12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周宇    

    ◎每经记者 周宇

    从去年8月至今,“深化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工作已经开展了一年。一年以来,坚持以“城乡流通一体化”为主线的成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过去的这一年,成都围绕城乡统筹打下基础,以“城乡内贸流通一体化”为主线,并在五个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探索创新公益性菜市场“三分离、两分开”监管机制;探索创新城乡一体社区市场“三个多元化”发展机制;探索构建三位一体“四统一、三层级”物流配送体系;探索构建城乡一体内贸流通政府治理体制;探索构建“两网联通、三方共治”的网络交易监管机制。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的9个城市中唯一入选的西部城市,成都对整个西部商贸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可见一斑。过去一年中,成都以持续不断、多点开花的形式将“城乡内贸流通一体化”推入深水区。而在改革过程中体现出的独创性和领先性,为将来在全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打下了基础。

    改革基础:在原有积累上深度破题

    “各大试点城市的试点内容结合了本地优势和基础,突出特色。”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陈丽芬曾这样描述试点城市的获选背景。成都选择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上“动刀”,正是结合了成都原有的优势和基础。

    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由来已久。从“建设城乡一体内贸流通创新发展体系”入手,推动内贸流通体制改革,首先是因为成都在这方面已经积淀了14年之久。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成都展开相关工作进行落实。在2004年印发的《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随后,用“全域成都”的概念规划“现代城乡体系”,以“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和城乡一体化来完成资源配置的集聚与优化。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府改革,改善公共服务,发展基层民主。

    毫无疑问,通过14年探索统筹城乡之路,成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成都进入“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名单之后,成都要做的,是在原有基础上深度破题,进行“总结、归纳、提升”。

    过去的一年,为保质保量地推进工作,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人,成立专班,梳理落实各相关部门和区市县各级政府的职能职责,并将内改试点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的目标考核。

    制度保障,基础坚实,分工明确——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千古难题上,成都早已箭在弦上。

    解决痛点:以“城乡流通一体化”为主线化解“三大矛盾”

    “市场发展的短板在农村。内贸流通领域存在的城乡市场发育不均衡、城乡供需结构不协调、市场监管体制与现代化大流通发展不适应,这‘三大矛盾’制约了农村的发展,也给城乡双向流通造成了障碍。这是改革的痛点所在”,成都市商务委副主任文锋为记者分析道。

    找到了痛点,才能对症下药。很快,领导小组确立了紧紧围绕“‘城乡流通一体化’主线,结合城乡统筹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流通转型升级和城乡流通一体化、区域流通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来解决三大矛盾,力求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

    过去的一年中,成都锁定了五大努力方向:探索创新公益性菜市场“三分离、两分开”监管机制;探索创新城乡一体社区市场“三个多元化”发展机制;探索构建三位一体“四统一、三层级”物流配送体系;探索构建城乡一体内贸流通政府治理体制;探索构建“两网联通、三方共治”的网络交易监管机制。

    记者走访观察得知,多元经营模式,农产品走出去,工业产品引进来,优化城乡双向流通,是解决“城乡流通一体化”的重要办法。而建立“大流通、大市场”一直是领导小组坚持的改革方向。

    早在2012年前后,蒲江县水口村还是一个普通的低产水果、粮食混杂种植的丘陵地区。“刚当上村主任的时候,看着闭塞的村庄农资进不来,农产品出不去,真是一筹莫展。”今年刚33岁的水口村党支部书记赵兴丽回忆。2013年,她痛下决心带领村民重新做产业规划,建立电商平台,走南闯北建立销售渠道。如今,水口村已建立起以水口红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代表,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基本模式,以“农业电商”为切入点,打造出了以“蒲江猕猴桃”、“蒲江丑柑”为代表的地标品牌农产品。截至目前,全村有40余家做电商,2015年线上销售量超过300万斤、销售额达到1288.35万元。

    一年前,成都市金堂县开始尝试城乡物流的双向流通。金堂金乡运农村服务站点通过一年的时间,整合了申通快递等5家快递公司在乡镇的物流配送。原来各个快递分别运输至各乡镇,需要面包车和小货车共计23辆,整合后现在仅需4辆中型货车,就实现了金堂县乡镇的覆盖,油费和人工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同样展开探索的,还有触角最为广泛的邮政系统。从去年7月开始,成都邮政公司开始摸索适合于本地区域特色的农村电商运营模式,即线上基于邮乐网和“邮掌柜”系统,线下依托邮政农村窗口资源、村邮乐购店等实体渠道,打造一个集“网络代购+平台批销+农产品返城+公共服务+普惠金融+普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便民服务平台体系,以促进商品、金融、公共服务的流通,初步搭建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通道。

    在近期由成都市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出的“成都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试点工作终期评估的安排和要求”中再次强调,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城乡流通一体化’这条主线,以机制体制创新突破为核心,以夯实城乡双向流通农村社区市场基础为重点”。同时还要求“培育多元化农村社区市场经营主体和同一经营主体通过‘跨界经营、叠加服务’开展多元化经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验和模式。”

    而在打造便民信息服务平台,解决农产品进社区“最后一百米”的问题上,郫县双柏社区则做出了示范。郫县打造的“智慧双柏”社区便民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把政务、商务、生活等服务整合在一起。通过平台的O2O模式,把政府办事指南,社区工作动态、生活缴费、周边商户等各种便民服务信息全部整合到信息平台上。已逐步搭建起一站式、可移动、双向互动的便民生活服务平台,实现了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真正享受到智慧便捷的各种服务。其中,社区“e菜店”通过打造“APP+基地配送+保鲜自提柜”这样一条软硬件结合的生鲜配送体系,居民用手机下订单,下班时去家门口的“e菜店”扫码自提即可。

    对于以“城乡流通一体化”为主线进行的内贸流通体制改革,成都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方式。“虚”即总结、归纳好提升;“实”则是推动落实——推陈出新、突出特色、聚焦重点。过去的一年里,成都在“深化内贸流通体制改革”上硕果累累。在下一个工作周期里,成都内改工作又将如何做进一步的改革和探索,我们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兰州黄河重组失利后机构蜂拥而入 押宝继续重组?

    下一篇

    20年风雨同舟“道达牛指”重磅登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