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给加工贸易西移鼓劲加码。会议提出,要发挥双向投资对外贸的促进作用,依托各类园区提升中西部承接加工贸易能力。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雯
◎每经记者 张雯
在加工贸易的全国版图上,一场“向西看”的变革正在发生。
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给加工贸易西移鼓劲加码。会议提出,要发挥双向投资对外贸的促进作用,依托各类园区提升中西部承接加工贸易能力。
为促进东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家政策频频出招。
早在今年1月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提出,支持内陆沿边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研究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等工作要求。5月5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再次把加工贸易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在政策的聚光灯下,园区成为加工贸易西移的承接主力。而在近期,中西部省份多地商务主管部门亦密集拜访东部地区,希望借本地园区的优势,获得更多加工贸易西移的对接。
每年30亿支持中西部承接转移
向东看,是要素成本上升欲寻他处腾挪的加工贸易产业;向西看,是已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欲觅得凤凰来的各个基层政府。
在山西省商务厅厅长孙跃进于8月3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可以窥见中西部地区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
孙跃进在文章中提出,“要结合承接产业的特点,对当地的土地、税收、水电气、人工、物流等要素成本进行认真核算分析,制定针对性强、差异化、可量化的成本政策,形成较为明显的要素成本优势,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并且,要“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优化存量和提升增量相结合,坚持承接产业转移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坚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和非加工贸易产业相结合。”
文章透露,“从2016年开始,国务院每年将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安排30亿元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
要素的匹配,政策的扶持,使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挪移显得更加顺理成章。而坚持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加工贸易产业的转移与对接,正是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同一共识。
不久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鼓励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并非要把在东部经营得好的企业强行搬到中西部,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推动向外转移的产业优先转移到中西部。比如,东部也有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如果长三角、珠三角的加工贸易企业从一个城市转移到东部欠发达的另一个城市,我们同样是支持的。”
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抓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在近期,多个中西部省份商务主管部门亦密集拜访东部地区,希望借本地园区的优势,获得更多加工贸易西移的对接。
“5、6月份,我们派出了工作组,前往广东、上海、福建等六个省市进行了对接和调研,下半年,我们还要以‘省市联动’的方式,在苏州、东莞、烟台等地举办五场加工贸易企业转移承接恳谈会,争取实现项目签约。”一位山西省商务系统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为了实现成功签约,我们调研出了每个加工贸易产业集中的区域的特点、变动情况,比如说,我们发现有的加工企业已经转移到东南亚国家,有的则是省内转移,从本省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移动,比如从珠三角地区转移到粤东西北,而在环渤海地区,加工贸易企业七成以上都是外资企业。这些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针对性政策,有的放矢,提高对接效率。”
对于充满希望成功签约项目的中西部省份而言,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抓手”。
“为何要以园区作为产业对接的抓手?因为当前加工贸易企业转移中西部的主要挑战便是产业链不配套,因此当地仅仅以土地税收等优惠带来的利好,实际上并不能抵消企业转移后的配套成本。”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加工贸易企业是原料和销售‘两头在外’的,一进一出,生产成本相对透明,极度依赖成熟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这样通过产业集聚的园区,可以给企业实现产业链的配套,大大降低其产业链的成本”。
而另一方面,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园区的作用更不在于仅仅带来一个企业,而是带来一个产业链。
“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企业集中在生产环节,追求的是制造生产过程的利润,多数属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通过园区吸引企业,将改变过去那种仅仅吸引一个企业到当地的做法,而是转移了一整条产业链在当地。”赵萍表示,“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相比,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可能还低,但是产业链配套、制度社会并不如国内这么稳定也是这些国家的劣势,那么对于中西部地区,通过实现加工贸易产业链的转移,保持产业链优势,可以带来促进当地发展的动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