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江西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李虎在"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6月末,江西省已完成365家客户的债委会组建工作,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共涉及融资余额近2500亿元,约占全省对公融资总额的四分之一。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朱丹丹
每经记者 朱丹丹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部分银行抽贷、惜贷现象有所上升。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获悉,银监会办公厅于7月份下发《关于做好银行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第十三条明确指出,"不得随意停贷、抽贷"。
8月9日,江西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李虎在"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6月末,江西省已完成365家客户的债委会组建工作,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共涉及融资余额近2500亿元,约占全省对公融资总额的四分之一。
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江西银监局目前正在大力推进九江银行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赣商银行筹建尽职调查和论证会商等工作。而且辖内银行业全面完成银行理财及代销产品"双录"工作,在全国创新设立消费者权益保护站905个。支持江西银行推进投贷联动试点,对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此外,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江西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135亿元,较年初增长12.69%。
6月末已完成365家客户的债委会组建工作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资金链紧张的困难企业不断出现,而债委会的建立有利于帮助困难企业,以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8月9日,李虎透露,截至6月末,全省已完成365家客户的债委会组建工作。
"今年,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和信贷质量下滑的双重压力,部分银行业机构惜贷、惧贷、压贷现象有所上升而制约信贷投入持续增长的严峻形势,江西银监局因势利导,组织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江西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和困难企业市场出清等政策措施可能引发的银行信用风险敞口及贷款损失底数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李虎进一步分析指出,并在全国率先启动银行业债权人委员会组建工作,指导银行业机构按照"一企一会、一企一策"原则,针对辖内暂时困难客户、高风险客户以及区域金融重要性客户三类客户,组建债权人委员会,并通过引入定期沟通协商、信息共享、客户评价、联合授信等配套机制,确保做到对优质企业支持有力、困难企业帮扶到位、僵尸企业退出有序。
他还表示,从实施情况看,债委会在化解过剩产能、帮扶企业脱困、促进多方共赢等方面的作用已逐步显现。如,成功协调解决省内某大型钢铁民企去产能过程中的无序压贷问题,并以产能压缩后的经营需求为基准,稳定了信贷资金支持。
江西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孔发龙亦坦言,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坚持不断贷、不抽贷、不压贷,上半年累计为7.5万客户办理转贷、续贷272.7亿元;根据企业实际用款需求,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新增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46%。出台了"三农"贷款、小微贷款和精准扶贫贷款尽职免责办法,为敢于担当、勇于作为者解除后顾之忧,消除了一线员工惜贷、惧贷心理,调动了加快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孔发龙还分析指出,充分认识当前金融风险进入集中暴露期的严峻形势,深入开展了全面风险排查。坚持优化增量与调整存量并行,全面清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行业存量贷款,建立监测台账,对已处于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实行"名单制管理",制定前瞻性的应对预案,加快压缩退出。加大重点风险防控力度,严格管控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加快蔓延,严防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等外部风险向农村信用社内部传导,严防个体风险、局部风险向系统性区域性风险扩散。
遏制银行不规范服务收费行为
一直以来,监管层积极引导银行业向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倾斜。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江西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135亿元,较年初增长12.69%,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2.22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户数56.67万户,同比增加6.57万户;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96.57%,同比上升1.58个百分点。
"首先,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引导银行业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基本完成股份制银行地市设点、城商行和村镇银行县域设点以及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四个全覆盖'目标。"李虎表示,其次,提高金融产品的匹配度。引领银行业机构积极探索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支小支农服务模式和信贷产品等。
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行长倪百祥亦表示,该行积极探索"互联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根据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特点,推出一系列贴近市场、贴近客户、贴近需要的小微企业融资专属产品。
此外,江西银监局还将银行业不规范收费作为现场检查重点。
李虎表示,近两年共对401家银行网点开展督导,对102家银行机构网点实施专项检查,发现问题160个,涉及业务金额6.34亿元,对13家违规机构罚款91.97万元,清退违规收费2427万元,没收违法所得2.56万元,对4家违规机构给予警告,有效遏制了银行不规范服务收费行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