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丰慧
央行发布了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从这个权威报告中捕捉下一步货币政策走向和货币工具使用,是研究机构与投资者都十分关注与重视的话题,目的在于从中窥视对其股市等投资行为的影响。当然,投资者以及研究机构最重视和关注的是从央行报告中分析未来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蛛丝马迹。
近期,一股呼吁降准降息的声音又起。仔细观察发现,呼吁这大多是股市分析人员和机构。这是随着近期股市低迷,加之陆续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不景气,使得这股声音愈加强烈。
巧合的是,日前发生一件颇具戏剧色彩事件,足以证明市场对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的关注。上周三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公布了发改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份报告,建议择机进一步实施降息降准的政策。
消息一出,市场部分投资者为之雀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到半天时间,国家发改委官网文章便删掉了这个表述。这一删除令市场愈加猜测,愈加胡思乱想。
一些投资者认为,国家发改委不是权威部门,不应该越俎代庖,所以删了;另一些投资者认为,这一删除意味着,降息降准已经不在决策层的政策工具选项了。
如果把一个简单的官网文章删除某个表述,就简单地理解为降息降准已经不在宏观经济政策决策选项中,似乎也有过度解读之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然就更期待权威部门的声音。这时,央行发布了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央行报告引起分析研究机构与投资者侧目的是关于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使用表述。报告在第五部分货币政策趋势中插入的专栏文章中阐述了频繁降准的负作用。主要是从央行资产负债表增减变化的维度,阐述频繁降准的“危害性”,大致是频繁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过多,容易形成货币政策宽松的市场预期,从而导致货币贬值,进而促使外储下降。
在笔者看来,是否降息特别是降准应该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市场流动性是否缺乏,商业银行体内流动性是否不足,进而影响到银行放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目前市场总体流动性充足,甚至出现过剩,继续降息降准根本没有必要性,否则可能出现货币溢出效应,最终冲击资产价格与物价。
再次强调,目前市场货币信贷不是总量问题,即不是总量不足问题,而是结构性矛盾即流动性不往实体经济流去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部门联合协力配合,需要深层次改革推进。
其次,是否降准必须看外汇占款的变动情况,进而必须盯住外储动向。如果外储下降过大引发外汇占款大降,央行应该考虑降准。原因是,外汇占款是央行口径外储增加央行被动发行的货币负债。为了防通胀,央行采取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办法把被动发行的货币吸收回央行。如果现在外储下降引发外汇占款减少,将导致央行被动回笼货币,或造成市场流动性由于央行原因而紧缺。这就需要将原来对冲外汇占款增加的货币,而关进存款准备金池子里的货币释放出来,即降准。
目前看,6月外储小幅增加,7月外储小幅下降。一增一降折射外储进而外汇占款变动平稳,即没有降准必要。
央行报告对降息降准做出理性和客观的分析,不能不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报告称,目前物价形势相对稳定。但也要看到目前国内物价绝对水平不低,通胀预期尚不稳定,工业品价格回升较快,虽然房地产价格上涨有所放缓,但前期的房价较快上涨有可能逐步传导,部分地区的洪涝灾害也可能对农产品价格造成一定冲击。结论是,降息工具同样要慎重运用。
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的降息降准远离决策层视野情况下,投资者特别是资本市场投资者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个动向与大变化。拿捏好自己的投资行为,以防范风险,免遭不必要的损失。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