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寻味的一个细节是,在当日召开的专家审评会上,共有20名专家对中广核集团和中核集团推荐的两个华龙一号技术融合方案进行打分投票,最终中核方案获得14票支持,而中广核方案仅获3票支持,另有3票持中立态度。
每经编辑 欧阳凯
每经记者 欧阳凯
由中广核集团和中核集团合资组建的“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龙公司)在挂牌近半年后,原计划今年6月底前拿出国产三代自主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融合方案,但融合进程一直不及预期。
8月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华龙一号技术融合高级专家审评会近日在北京召开,最终中核集团提交的华龙一号技术融合方案获绝大数通过。耐人寻味的一个细节是,在当日召开的专家审评会上,共有20名专家对中广核集团和中核集团推荐的两个华龙一号技术融合方案进行打分投票,最终中核方案获得14票支持,而中广核方案仅获3票支持,另有3票持中立态度。
两种方案存技术路线之争
早在2014年8月,在国家能源局主导下,中广核和中核就签署了 “华龙一号”技术融合协议,将原先各自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ACP1000和ACPR1000+两项技术合并为“华龙一号”技术,虽然名义上完成融合,但双方版本依然有差异,在海外推广技术时,两家公司仍是各自为政。
在国家相关部委多次协调下,今年3月17日,双方共同出资的华龙公司正式揭牌成立,明确定位为“主要实施国家核电发展战略,致力于持续融合与发展‘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统一管理并实施华龙技术、品牌、知识产权等相关资产在国内外的经营,推动‘华龙一号’成为我国核电‘走出去’的主力品牌”。
“融合方案是各个主要部分技术的融合讨论,也就是把两家的方案拿出来讨论后选一个用。”一位核电站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广核、中核以及华龙公司展开多轮沟通,技术融合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安全系统配置方面仍存在分歧,华龙国际公司为此通过召开独立评审会方式解决。
据悉,中广核的安全系统特征为三列能动,中核集团的特征则为二列能动+非能动,由该系统差异也引申出来支持系统、电源、厂房结构等区别。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个独立专家审评会是由华龙公司和有关部门推荐,经过质询和闭门讨论等环节,按照讨论确定的评审原则。从整体而言,中核集团方案略优于中广核方案。
“在没有既成事实的基础上,其实很难说哪种技术谁优谁劣。”但上述知情人士也指出,中广核的三列能动特征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在系统配置方面更加方便控制、易操作,部分理念也比较先进。
“真正导致中核方案胜出的,是两个示范工程进展完全不在同一个层面,以及中广核自身知识产权是否完全独立存疑”,上述知情人士坦言。
根据中核集团提供的资料,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5、6号机组进展顺利,而巴基斯坦卡拉奇2、3号机组的落地,进一步证明了“华龙一号”独立走出去的能力。
批量化建设速度恐放缓
多位业内核电人士认为,核电企业看似争技术,实则是争话语权争利益,这也涉及到国内核电发展是多元化还是统一化的范畴。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中,在满足规则和标准的前提下,两种技术理应共同存在,诸如俄罗斯这样的核电强国也同时拥有两种核电技术方案。虽然专家评审会绝大数通过了中核集团的融合方案,但投票结果是不是确定最终融合方案的决定性因素仍然存在争议。
“融合方案本来原计划是6月底出的,现在看来可能要推到9月,如果最终出不了,国家能源局可能会从中斡旋。”一位核电央企人士对此表示。
从华龙国际公司的注册资本和管理架构对半分来看,或许就注定了双方技术融合绝非易事。华龙国际核电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中广核和中核双方各占股50%,1:1的持股比例让业内人士一度对华龙一号能否按进度完成融合提出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中广核和中核一直表示希望能促进“华龙一号”在国内进行批量化建设,其中,国家能源局给宁德5、6号机组的路条就明确了采用华龙一号技术方案,其它项目如福建漳州、海南二期等也有意向按照采用华龙技术来开展前期各项准备工作。现如今,融合工作尚未最终完成,相关项目审批也一直停滞,这也意味着华龙一号在国内批量化建设速度进一步放缓。
今年以来,伴随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电力产能过剩,弃核问题逐渐突出,迄今为止尚未有一台核电机组获核准,加上中英核电项目的诸多波折,持续的技术路线之争更让中国核电的进程充满诸多未知。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