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发文表示,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下降,市场内生的投资增长动力疲弱,投资下行压力不容忽视;个别投资总量较大省份降幅扩大加剧,投资波动风险明显加大。对此,发改委提出了一揽子提振民间投资的建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缓解融资难问题上,发改委表示,积极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加大对优质民营企业上市支持力度。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周程程
每经记者 周程程
昨日(8月3日),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发文表示,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下降,市场内生的投资增长动力疲弱,投资下行压力不容忽视;个别投资总量较大省份降幅扩大加剧,投资波动风险明显加大。
对此,发改委提出了一揽子提振民间投资的建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缓解融资难问题上,发改委表示,积极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加大对优质民营企业上市支持力度。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中国企业直接融资的占比还是相对较低,民企进入债券市场融资以及上市来进行融资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满足财务数据上的一些硬性要求,但是政策上可以在审批上适当放宽,以推动直接融资的提速。
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
数据显示,上半年,民间投资158797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比1~5月回落了1.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速降低了8.6个百分点;占整体投资的比重为61.5%,比上年同期下降3.6个百分点,比2015年全年下降2.7个百分点。
其中,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3%,增速比1~5月下降0.4个百分点;工业和房地产业民间投资增速分别比1~5月下降1.7个和0.6个百分点。
对于目前企业的融资现状,高玉伟表示,企业融资从大的分类来讲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银行为代表进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另一种就是通过发型债券与股票进行直接融资。中国多年来都是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的占比是比较低的。
民企进行直接融资也存在一定的难度。高玉伟解释说,虽然近几年债券市场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具体分析这些发债的企业时可以发现,能够有能力有资格发行债券的企业,主要是大型企业和比较优质、财务状况非常好的企业。
“对于在整个投资领域占比已经达到60%的民营企业来说,去债券市场融资还是比较难的。所以未来在公司债、企业债的发行上,需要让规模再扩大一些。”高玉伟说。
在民企上市方面,高玉伟直言,民企上市如果直接通过IPO的发行来进行融资,目前还是比较难的。“现在政策上提出鼓励且加大支持力度,这对民营企业是一个好事,但还是得满足对盈利、财务状况等一些硬性的要求,不过相关部门可以在审批上适当放宽,以加快企业融资进度。”
发改委表示,全面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出台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深入贯彻《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落实好大幅放宽民间投资进入电力、电信、交通、油气、市政公用、养老、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市场准入政策。
与此同时,还要规范完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进一步简化环节、优化流程。加快清理规范报建审批事项,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提速。选取当下民营企业投资项目的成功案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树立学习榜样,改善市场预期、提振投资信心。
督导组要求河南落实“放管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前在7月28日,发改委印发了《各地促进民间投资典型经验和做法》,共计60条。包含了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积极采取措施,努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深化细化政策措施,吸引民间投资进入更多领域;营造公平透明市场环境,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多措并举,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等地方的具体做法。
此次发改委也发文表示,督促重点地区促投资稳增长。对投资降幅大的地区,进一步强化督导检查,确保促投资、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早在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就此事派出9个督查组,分赴18个省区市。一个多月过去,6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民间投资政策落实专项督查工作汇报。
在此基础上,据7月28日新华社报道,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银监会等部门组成7个督导组,分赴北京、辽宁、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青海7个省(市)开展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导。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导是在专项督查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针对民间投资增速靠后,以及民间投资体量较大且增速放缓明显的7个省(市)。
譬如,7月29日下午,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导第一督导组召开意见反馈会,通报对河南省民间投资专项督导的相关情况。督导组指出,河南省民间投资形势比较严峻、增速回落,政策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等,并提出进一步落实“放、管、服”的要求,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