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嫌金融资产拖慢重组 顺丰拟剥离三家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7-27 03:49

    7月26日,鼎泰新材(002352,SZ)公告称,为保证重大资产重组顺利实施,根据监管和市场环境变化情况,顺丰控股拟将其直接或间接持有的顺丰合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乐丰保理和顺诚融资租赁100%股权以现金方式转让给明德控股或其指定的第三方。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卓    

    ◎每经记者 李卓

    四大快递巨头借壳竞速正酣。

    7月26日,鼎泰新材(002352,SZ)公告称,为保证重大资产重组顺利实施,根据监管和市场环境变化情况,顺丰控股拟将其直接或间接持有的顺丰合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乐丰保理和顺诚融资租赁100%股权以现金方式转让给明德控股或其指定的第三方。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顺丰商业一开始就被剥离在上市资产之外,上述三家公司是在顺丰借壳方案发布2个月后才重新作出的调整。

    对此,鼎泰新材董秘办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称,这主要是因为金融类业务审核要比一般的重组条件更苛刻,不仅要拿到金融牌照,还要得到金融部门的许可等。鉴于这部分资产营收占比很小,顺丰将其剥离出去有利于加快重组进程。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则认为,此次资产调整或是顺丰更加坚定地从物流企业走向多元化产业集团的重要举措,剥离上述金融资产应是为顺丰金融业务未来独立壮大作铺垫,不排除未来把金融业务做成独立上市公司的可能。

    剥离资产为加快重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顺丰控股本次拟转让的三家公司都是在2014~2015年间注册成立的,2015年营业收入共计1.29亿元,占顺丰控股对应指标之比的0.27%;资产总额和资产净额合计分别为34.95亿、7.22亿,分别占顺丰控股对应指标之比的10.07%、5.25%。

    也正因如此,鼎泰新材公告称,交易标的2015年度合计资产总额、资产净额和营业收入占顺丰控股合并报表相应科目的比重均不超过20%;顺丰控股以快递物流为主营业务,本次股权转让对顺丰控股的生产经营不会构成实质性影响。除上述调整外,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的其他内容保持不变。

    值得一提的是,标的受让方明德控股是顺丰控股的控股股东。根据上述公告,双方已经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在评估基准日 2015年12月31日,合丰小贷100%股权的评估值为29932.04 万元,本次交易作价为29932.04万元;乐丰保理100%股权的评估值为5057.46万元,本次交易作价为5057.46万元,顺诚融资租赁100%股权的评估值为36705.15万元,本次交易作价为36705.15万元。三家公司合计作价7.17亿元,受让方将以现金支付交易对价。

    专家:金融单飞是明智之举

    顺丰控股剥离上述金融资产,或不仅仅是出于加速上市进程的考量。

    杨达卿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顺丰的金融业务本身已经拿下多块牌照,已经超越传统物流金融,融入了消费、理财等服务,有较好的独立发展空间;顺丰借壳之初把金融装进去,给了资本市场更大想象空间。但顺丰主业还是快递物流,金融业务更像给顺丰物流贴金做陪衬,这种组合未来或掣肘顺丰金融产业链的独立扩张。

    此外,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越来越紧,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也持审慎态度。能玩转互联网金融及在线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势必是拥有大量业务流和消费群的BAT类公司,顺丰在这方面目前仍属小玩家,若这块业务再被捆绑在物流板块,势必更放不开手脚。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物流中心总经理雷春昭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同样认为,做投资的基本理念是要将资产以最适合的价格卖出去。顺丰的主业快递物流显然已经较为成熟,在资本市场能够获得较高的估值;顺丰金融因为刚刚起步,短期没有太多的现金流和利润贡献,如果此刻就装进上市公司是没有估值优势的。再者,作为自留地,“商流、物流、资金流”多流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顺丰意在打造物流生态型企业的基本要求,剥离金融资产后,可以着力培养成独立板块上市。

    杨达卿同时对记者举例,从阿里巴巴布局物流生态圈的案例可见,虽然菜鸟网络有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但阿里并未把相关金融主业放在菜鸟网络,而是放在蚂蚁金服,这有利于蚂蚁金服成为产品线齐全的金融平台。

    “综合性财团,集团企业的金融业务板块发展为独立的金融公司是趋势,中国企业的财团化发展借助互联网这个通道来得更快,但金融业务是经济金字塔顶端的业务,需要成熟的人才队伍和风控管理,尤其是互联网元素的融入为其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风险。顺丰若是基于这种认知,选择审慎地融入资本市场,也是一种明智的行为。”杨达卿认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纺织业务遭上市公司“嫌弃”多家企业转移阵地

    下一篇

    锂矿复产承诺多次“爽约” 融捷股份转型一路坎坷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