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年迈入第18个年头的公募基金行业来说,除了投资策略等基本的战略问题之外,最让人操心的恐怕就是人才问题了。人才问题或许是老生常谈,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近期讲话中公布了一组数据:2015年公募基金经理注销率达29.6%,离职率达24.4%,创历史新高。
每经编辑 李蕾
◎每经实习记者 李蕾
对于今年迈入第18个年头的公募基金行业来说,除了投资策略等基本的战略问题之外,最让人操心的恐怕就是人才问题了。
人才问题或许是老生常谈,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近期讲话中公布了一组数据:2015年公募基金经理注销率达29.6%,离职率达24.4%,创历史新高。
回顾过去18年,除了正常波动之外,但凡在市场行情渐好,尤其是出现牛市的时候,公募基金行业无一例外会出现大规模的“奔私潮”。2015年一度火爆的市场行情和最高离职率就是最好的证明。
为了留住人才、缓解流失,基金公司做出了大量努力,但效果也很难一概而论。借此次基金行业成年之际,或许有必要再聊聊这一话题。
人才是绕不开的核心话题
长期以来,人才问题都是被所有受访基金公司反复提及的话题。正如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所坦言的:“基金公司不需要高楼大厦,不需要太多固定资产,是以人才为主的轻资产公司,所以怎样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以及培养人才,是基金公司长远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和课题。”
在这个人才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里,“人”是一切的基础。不过事实是,摆在基金公司面前的这个课题有点艰巨。
纵观近几次公募基金“离职潮”,不难发现其与市场波动频率的一致性。2007年正值A股市场前所未有的大牛市,也拉开了基金经理“奔私”的大幕;2009年市场走出一波阶段性行情,紧接着2010年又出现了一轮离职高潮。接下来的几年由于市场行情不佳,“奔私”风潮逐渐减弱甚至平息了一段时间,直到2014年下半年新一轮牛市的到来……
这其中不乏行业里鼎鼎有名的基金业人士,例如原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原宝盈基金“公募一姐”王茹远、原兴业全球基金经理陈扬帆等等。而面对一手栽培起来的明星基金经理要离开的事实,很多基金公司也是深感无奈。
一位大型公募基金人士告诉记者,“公转私”的基金经理通常都是想避开在公募基金时被排名、业绩等所累的压力,另外在激励机制上,私募基金相比之下也更有吸引力,因此行情好的时候出现离职潮也不奇怪。
当然,一个行业内的人员更迭就像是为躯体输入了新鲜血液,在某种程度上对提升组织活力和创造力都有裨益。但过于频繁的人才流动,尤其是经验和资源均十分丰富的资深人员流失,对基金公司来说则是巨大的损失,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才流失“后遗症”严重
当元老们离开、“小鲜肉”顶上,中间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的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如今基金经理团队平均任职年限不超过三年的大有人在,而部分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团队任职时间甚至2年都不到。虽然在年轻一代的基金经理中不乏三年期公募基金“一哥”——中邮基金任泽松、易方达宋昆等人,但光环加身的毕竟是少数。经验的匮乏使得很多“小鲜肉”基金经理连一轮完整的牛熊周期都没有经历过,很难说能会对市场做出准确的预判。还有年轻基金经理接手“元老”出走后的基金,便会出现机构投资者不买账、大幅赎回的窘况,对于基金的流动性和散户持有人的利益又是一大考验。
除此之外,基金业人才流失为人诟病的一个后果是“一拖多”,即一个基金经理同时管理好几只基金,其管理的精力和能力或许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上述问题都是目前基金行业人才问题所带来的切实存在的痛点,这几年基金公司也已经采取了不少方法试图解决。
上述基金人士告诉记者,未来公募基金人才的流动或许将更加多样化,能否吸引并留住人才的关键可能还是平台特色以及独有的激励方式。
多种方式欲留住人才
在目前基金公司已经实施的方案中,2013年底开始推出的事业部机制算得上是比较普遍的一种。
传统的公募基金激励机制往往因为力度不大沦为鸡肋,而事业部制正是瞄准了这个核心点,为基金经理提供独立的工作平台,并通过约定分成的方式让基金经理们能够分享收益。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事业部机制,比如跟投制度,基金经理被要求投入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到所管理的基金产品中,让他们更有自己“当家做主”的切身体会,而不仅只是为投资者管理基金。
虽然事业部机制已经推行了几年,但效果还有待观察。基金公司同时也在尝试其他激励机制,例如股权激励制度、种子计划、明星基金经理工作室等等,在力所能及的范畴内可谓用尽了浑身解数。
银华基金总经理王立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两年公司开始实行的增量业绩激励机制改革,突出投研团队的核心地位,也是人才战略的重要尝试”。
泰达宏利基金总经理刘建向记者表示,“泰达宏利不会为了追求顶尖人才而损失团队其他人的利益,同时为所有人提供持续可成长的空间,给大多数人以发展的机会”。
对于基金公司完善激励制度方面,洪磊也公开提出了建议:“公募基金管理人应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股权结构,提升治理水平;鼓励引入专业人士、核心人员作为基金公司股东,增强专业人士、核心人员在公司经营发展中的话语权;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增强各项制度措施实施的稳定性,实施薪酬延期支付制度,将不低于一定比例的薪酬递延至三年内支付,培养投资管理人的风险控制意识,以及对公司和客户利益的忠诚度等。”
另外,目前不少基金公司都忽视了企业文化、平台实力、团队氛围对于基金经理的凝聚力。内心的充实感、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这样的激励效果并不输于物质激励。因此,当基金公司在思考如何挽留人才时,物质条件的考量是一方面,对于基金经理精神上的需求也应该密切关注。
或许有理由相信,在进一步改进之下,未来公募业务的规范透明、公募基金提供的资源和平台不仅能留住现有人才,更能在此基础上吸引更多优秀基金业“老人”回流。毕竟公募的平台优势,以及其被赋予的社会责任,是一般的私募无法相提并论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