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保险业的奇迹依旧在延续着。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1.9万亿元,同比增长37.29%;总资产14.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42%。从细分行业来看,产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现冰火两重天,寿险公司高歌猛进,50%的增速远远跑赢产险8%的平均增速。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袁园
◎每经记者 袁园
2016年上半年,保险业的奇迹依旧在延续着。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1.9万亿元,同比增长37.29%;总资产14.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42%。从细分行业来看,产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现冰火两重天,寿险公司高歌猛进,50%的增速远远跑赢产险8%的平均增速。
梳理76家寿险公司2016年上半年的保费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相较于2015年的弯道超车、高速发展,2016年上半年的寿险市场迎来了重量级的保险大咖——安邦系,上半年安邦系大放异彩,成为寿险领域的大赢家。
寿险:企业保费收入分化明显
尽管经济已经进入减速换挡的新常态,但人身保险业依然延续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保监会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4180.74亿元,同比增长50.32%;规模保费22829.20亿元,同比增长75.74%。
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行业高速发展的当下,各寿险企业的保费收入却出现了分化,有的高歌猛进,有的却进入负增长状态。除中国人寿老大位置不变外,2016年上半年寿险前十排名较2015年上半年发生了较大变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上半年规模保费位列前十的寿险企业分别是:中国人寿、安邦人寿、平安人寿、华夏人寿、生命人寿、和谐健康、太保人寿、人保寿险、泰康人寿、新华保险。
这之中最亮眼的要属安邦人寿与和谐健康了。进入2016年,安邦人寿的保费规模就开启了高增长模式,在前十的宝座上更进一步,与平安人寿争夺“亚军”位置,在上半年这一关键点,安邦以总保费2283.80亿元成功挤掉平安人寿,坐稳榜眼位置,而在去年同期,安邦人寿的规模保费仅为428.14亿元,在短短的一年间,安邦人寿的保费同比增长433.42%。
而作为以健康险为主要经营业务范围的和谐健康,其保费增速更是令人意外。数据显示,上半年和谐健康规模保费达1065.65亿元,一举打入前十位置,而2015年同期,其保费仅为158.84亿元,同比增长570.90%。
值得一提的是,和谐健康和安邦人寿均属安邦保险集团,在寿险市场乱战的当下,安邦系可谓是一枝独秀。如果加上安邦养老的保费收入,整个安邦系的寿险保费已达3449.73亿元,不但远超平安,与中国人寿的距离也只有不足400亿元。
在安邦系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老七家”的规模保费却并不尽如人意。除中国人寿以56.42%的增速跑赢寿险行业外,其余几家增速均低于行业,新华保险保费收入更是出现下滑,成为寿险前十名中唯一同比负增长的险企。
财险:人保财险一枝独秀
与人身险公司的大幅增长相比,财产险公司显得要平静得多。今年上半年,在宏观经济不景气、新车销量下滑以及商车费改等因素的影响之下,财产险公司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632亿元,同比增长仅8.51%。其中,中资险企实现保费收入4538.48亿元,同比增速8.48%;外资险企实现保费收入93.54亿元,同比增速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为9.75%。
相比于寿险的“残忍厮杀”,财险领域的市场份额较为平稳,排名前十的险企位置变化不大。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上半年规模保费位列前十的财险企业分别是: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中华联合、大地财险、阳光财险、太平财险、天安财险、出口信用、永安财险。
需要注意的是,占据中国财险市场份额超过六成以上的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以及太保产险,整体市场份额在今年上半年有所下降,约为63.58%,相较去年同期下降了将近1个百分点,这也就意味着市场的集中度有所下降。
不过具体到企业自身,“老三家”各自的表现还是不太一样的。作为财险市场的老大,人保财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跑赢了整个产险行业,同比增速为10.72%,市场份额不降反升,达到了34.88%。在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在全国铺开的当下,人保财险的保费收入仍能保持高增长,可见其对车险改革准备充分。
反观平安财险和太保财险,在上半年的保费收入却并不显眼,虽然保费收入也实现了增长,同比增长分别是2.88%和1.89%,但却远低于行业。
除了老三家,排名前十中的其他几家财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差距并不大,竞争较为激烈。尤其是在车险费率改革逐步深入,车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当下,一点点的改变都会使险企的保费拉开距离。具体而言,国寿财险的市场份额增长最快,提升了将近0.8个百分点,与紧随其后的中华联合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此外,大地保险、太平保险、永安保险、华安保险的保费增速也均高于行业平均增速,英大财险保费增速与行业平均增速基本持平。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车险费改推至全国,市场化竞争愈发激烈。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