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
国务院所有在京领导,以及31个省(区、市)政府负责人和各部委负责人齐聚中南海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只为了部署一件事: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这一场景发生在7月1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各省(区、市)政府负责人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工作会议上。
按照国办相关人员的说法,这样隆重的阵容讨论一件事,之前没有先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央对民间投资增速回落的担心和重视。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1~6月民间投资的增速已经回落到2.8%,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则下降为61.5%,比去年同期降低了3.6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确实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大难题,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稳增长的最大难题之一。因为,按照目前的经济结构,民间投资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
民间投资稳了,实体经济发展也就稳了。在政府投资和国有投资都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民间投资的增强,来改变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更重要的,一旦民间投资的活力得到释放,对于缓解市场流动性风险,避开“流动性陷阱”,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显然,中央如此重视民间投资增速回落的问题,可谓抓住了当前经济工作的关键。前提是,要找到民间投资回落的原因。按照有关机构的分析,造成民间投资增速放慢的原因,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对经济和后市信心不足;缺少有效投资标的;融资难、融资贵;有效投资渠道较窄或不畅,投资审批手续繁琐以及因此滋生的各类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较多等。另有媒体分析,近年来民间投资海外并购力度加大,特别是今年以来并购力度明显加大,也是造成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原因之一。
应当说,这些都是民间投资增速下滑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关键因素。从民间投资增速放缓的实际情况来看,信任和信用才是造成民间投资增速放缓最为重要的两大关键点。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两个非常“虚”的概念。因为,在市场经济下,信任和信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民间投资。殊不知,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政府和国有投资一直非常强势的大背景下,民间投资有被边缘化的迹象。尤其是近几年来,有关民间投资者进行权钱交易的案件被连续查处和曝光,各方对民间投资者和政府的信用度、形象、信任度等也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加上前些年政府通过负债建设的工程,也有部分出现了信用缺失现象,民间投资者拿不到属于自己的回报,一些地方因为少数民间投资者资金实力不强而出现半拉子工程,也使得地方对民间投资者的信任度下降。
双方信任度和信用度的下降,毫无疑问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继而影响到民间投资的增速。
以目前比较流行的PPP项目为例,尽管民间投资者十分希望参加PPP项目建设,将手中的资本社会化,为社会多做贡献,也从中获得一定的回报。但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现并没那么容易。一方面,地方出于某些风险考虑,往往很难有效把握好合作的回报,给民间投资者一个可以接受,但不会出大风险的回报率,从而使许多原本可以合作的项目,出现难以推进的现象;另一方面,即便双方就项目合作能够达成共识,但民间投资者又担心地方不守信用,一旦换了领导是否还能履行协议,心里觉得没底。最终,种种担忧也使得部分项目谈而无果。
7月11日,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发布了《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季报第3期》。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财政部两批示范项目232个,总投资额8025.4亿元。其中,执行阶段项目105个,总投资额3078亿元,落地率达48.4%;签约社会资本共119家,其中国企65家,非国企参与率45%。
正是基于这种格局,在已经签约的PPP项目中,国有资本仍超过一半,且开工率明显高于民间投资。在其他方面的投资中,同样存在着彼此不信任、信用不好的问题。而且,相当一部分民间投资者还担心政策会变。
当前,决策层对民间投资的重视,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能否转化成地方政府和民间投资者的动力,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
近日,中央又出台了《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从制度、政策、政府与企业投资范围、行政审批等多个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新的目标,也简化了审批程序。民间投资的发展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接下来就看各级政府能否趁热打铁,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给民间投资者一份信任和信用。同时,民间投资也给政府回馈一份信任和信用,从而真正形成有机统一。那么,民间投资下滑的问题,就会得到有效解决,民间投资对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能得到有效发挥。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